熊 波
(重慶市萬州區紅光小學 重慶 404000)
要想落實學校教育目標,我們就要展現出其中的藝術性。這并不是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取代的,現代教育技術只是我們可以借助的教育工具。作為小學數學教育者,我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之所以會帶給人們各種錯誤認知,是因為我們雖然提出了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但我們遵循的仍然是老方法、老模式。我建議,我們要從理念方面先進行改變,如遵循核心素養教育背景,進而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明自己為什么而學,生成學習的興趣與認知,讓學生在練的過程中不僅形成技能,而且能生成學習感悟。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主科,他們需要在做中學、用中學。他們需要擁有展示自我的平臺和空間,他們需要在展現個性的過程中,選擇適宜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目標。可見,遵循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學生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實現深度學習。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講的權利、想的權利往往都掌握在教師手中,但事實上,數學是一種思維訓練,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游戲,講只能是學生思維活動的一種輔助,想這一活動更是無法替代。可以想見,這樣的小學數學教學無趣、低效,還會讓學生生成惰性心理。基于此,我們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將想的權利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如利用“勤勞的小蜜蜂整裝待發”的情景設計“三位數加三位數”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方法:把每個加數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百數,再口算它們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時候,可以用估算確定結果,也可以通過估算檢驗計算的結果是否合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和計算進行對比,還可以突出其中的背景,進而讓學生肯定估算的應用價值,在解讀了“估算的內涵”之后,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1]。
前面說過,數學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游戲。但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往往是靜態的。在我們改變了教育理念之后,希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小學生能用數學的方法學習數學。人們總是說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存在劣勢,他們在低學段更適合學習語文,培養語感,培養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及生活感知能力。但事實上,每個學段的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小學生并非不能完成數學學習任務,他們只需要情境預熱、問題引導,在感知的過程中生成數學模型。如果我們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必然可以讓小學生生成數學學習素養。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可以采用競賽的形式進行教學。在講清競賽的內容和規則后出示題目:25+48、48+25、68+27、27+68……兩小組輪流答題,答到第4題時,先答題的小組馬上提出問題:“老師,其他組的同學做的是我們小組做過的題目,不公平!”這時老師問:“為什么不公平,你來說說。”接著學生就順其自然地說到問題的本質:“雖然加數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數是相同的,所以結果也是相同的。”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憑借自己的感知發現了數學內涵,教師只是適度引導,學生不會因為得到了答案而變得興奮,他們會因為有了新的發現而興奮。即使不是專業的教育者,也可以想見,在看到了自己的主體價值之后,小學生會變得怎樣積極主動[2]。
在我看來,創新意識的生成源于實踐意識的生成。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一再強調“做中學”,目標指向就在于此,我們希望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實踐過程中,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能用自己的雙手建設數學學習平臺,進而在生成學習的體驗之后,擁有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當然,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在促使他們參與實踐方面,我們還是主導者。如教學“升與毫升”時,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定義,教師可以舉出形象的例子,比如,龜兔賽跑結束后,烏龜贏得了比賽,烏龜的朋友為他慶祝,朋友喝了5杯果汁,烏龜喝了3杯果汁,教師向學生提問:烏龜和它朋友,誰喝得果汁多?由于小學生比較喜歡小動物,生活中對果汁也較為熟悉,這樣的例子易被學生理解。在學生有了興趣之后,我們還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虛擬實驗,進而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此外,教師展開實際操作,把相同容量的兩個壺灌滿水,準備大小不同的杯子,將水倒入,這樣的直觀認識,能使學生更容易準確掌握概念,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回到家中,觀察家里帶有刻度的水杯,將知識與生活聯系,加深學生的印象[3]。
綜上所述,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實現深度學習一直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育者,我對此的感悟是,要立足核心素養教育目標,讓學生的情感、思想投入進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實踐,進而用“數學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用“數學體驗”生成“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