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莉
(重慶市沙坪壩小學 重慶 400030)
閱讀是利用自己的視覺感官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對文字符號所表達出來的意思的理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語文教師應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打下基礎。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文化魅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小學生階段是積累素材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讓學生更好地積累詞匯量及提高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使其更好地積累素材,為寫作打基礎。
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通過以往的教學發現,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往往囫圇吞棗,依賴教師的講解和分析。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熱愛閱讀,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積累作文素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1]。
課前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階段。教師可提前就課文中重要的知識點設定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引導學生讀而思。這樣的預習更有目的性,能使學生的預習行而有效。學生通過自己預習課文,可以知道自己哪個字、詞不理解,通過查閱資料,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可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學生通過預習也可以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時,教師提前布置問題: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畫出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和同學交流。這所學校有哪些特別的地方?不懂的詞自己查詞典。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更認真地閱讀,進而提高閱讀效率。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已經運用于各行各業。多媒體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死板,為其增加了趣味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枯燥的學習難以投入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們觀看關于課文的視頻、動畫或圖片,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學習《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播放《司馬光砸缸》的動畫片。讓學生了解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了解司馬光遇見緊急事情沉著冷靜,機智聰慧的人物特點。學生看完動畫片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司馬光》這篇課文,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意思。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動畫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本次學習充滿興趣,給課堂帶來生機,使學生熱愛閱讀,享受閱讀,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不能單靠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課堂上學完一篇文章不能說學習就結束了,更應該延伸到課外學習新知識。小學生對課外讀物的選擇往往只憑自己的喜歡,有時選擇的并不是特別適合自己。因此,教師在課外讀物上要幫助學生選擇,引導學生閱讀。教師可以每周開設一節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一本或一篇文章,介紹文章的內容和特點,以及自己喜歡的理由。讀書分享會可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2]。
例如,學習《一塊奶酪》時,教師可以通過螞蟻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小昆蟲的科普小知識,也可以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注意觀察身邊的小動物,看看它們有什么特點。例如,學習《秋天的雨》時,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春》讓學生對比兩個季節的特點,感受不同季節的美。教師也可以在每周的課程中增加一節讀書分享會,組織學生分享這一周自己喜歡的文章。教師也可規定一個主題,比如這一周是分享小動物的文章,下一周是分享關于季節的文章。教師應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積極分享。通過分享,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舉辦這樣的活動,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閱讀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佳方式。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做到有效閱讀,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熱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這就需要教師既注重對學生課內閱讀的引導,也要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及習慣的培養。相信,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會越來越強,素材的積累也會越來越豐富,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