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敏
我是一名農村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經常發現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致不高,剛參加工作時不知道怎么辦好,在教學路上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現談一談怎樣讓農村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教師和學生關系好,課堂就會活躍,孩子對學習才有興致。因而,要讓學生愿意上我們的課,就得讓孩子先喜愛我們。為此,在教學中,只要孩子們敢于回答問題,哪怕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我都會豎起大拇指給予肯定,并送給他們鼓勵的眼神和激勵的話語,不會嚴厲批評,不讓學生在大家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有時,為了緩解課上的緊張氣氛,我會說上幾句幽默的話逗大家開心,所以孩子們愿意上我的課,我的課堂總是笑聲不斷。為了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我經常在孩子們的作業本、作文本、日記本等處寫下我對他們的評價、期待,甚至還畫上一只鳥、一個笑臉,這樣的交流加深了我們之間的感情,孩子們也深深感受到我每時每刻對他們的關注,孩子們也因此在遇到難事時愿意和我說,特別信任我。學困生更是我的牽掛,無論課上課下,我都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只要是一點點的進步,我都不會錯過及時表揚的機會,讓他們自信起來。
正因為我善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喜歡我,我的課也深受學生喜愛,我才得以實現了自己教育生涯最大的人生價值。
都知道,若是一個孩子對某種學習有興趣,就會自主學習,不把學習當成包袱。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孩子們建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從內心喜歡數學。所以,上課時,我力爭做到讓學生學得開心。如教學“周長的認識”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制作各種規則和不規則圖形的賀卡引入新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然后再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打開他們的思路,比直接向學生灌輸更好。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課堂的主人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加入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會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學習,讓他們體驗知識是怎樣形成的,手、腦、口同時得以訓練。
小學生愿意玩和愿意動,不能一直做一件事。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在課堂上做自己喜歡的活動,讓他們經歷體驗,享受樂趣。如“左右”這個看起來不難的學習內容,可是孩子們的認知是不同的,學習掌握水平會呈現出不同的現象。于是,我領孩子們玩起對口令的游戲,誰反應快誰就能得到一面小紅旗。榮譽是孩子們渴望的,游戲又是他們喜歡的。在游戲的激發下,孩子們個個精神百倍,很快就掌握了“左右”,課堂氣氛也因此進入了高潮,孩子們在指一指、摸一摸、拍一拍、跺跺腳等實踐活動中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愛動是低年級孩子的天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就利用孩子們這一特點,學習“角的認識”時,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畫、量、拼、擺、比等動手操作,讓孩子們都動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牢牢地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學生在動手活動中獲取了知識,處理好了問題,引發了興趣,體驗到了參加的快樂。
小孩子本來就有一顆好奇心,對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對此,指導學生進行教學嘗試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我們必然好好施展教師的引導作用,做好對學生嘗試的指導。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探索,處理好學習內容的新舊關系,做好嘗試前的復習鞏固,為學生建起知識的鏈接,科學地設計試題,讓他們經歷嘗試后有一定的收獲。
如教學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時,出示:小紅有故事書25本,小麗有故事書40本。你能利用我們剛剛學過的百分數知識,根據這兩條信息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解答嗎?孩子們一下子興奮起來,快速在本子上寫起來。不一會就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并一一解答出來了。
1.小紅的故事書是小麗的(62.5)%。
2.小麗的故事書是小紅的(160)%。
3.小麗的故事書比小紅的故事書多(60)%。
4.小紅的故事書比小麗的故事書少(37.5)%。
經過嘗試分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求一個量比另一個量增加(減少)百分之幾”的解題關鍵明確為以下兩點:1.“增加(減少)百分之幾”表示哪兩個數量之間的比較,找出這兩個量之間相差的部分;2.要弄清把哪個量看作是單位“1”,關鍵點找到后,相差數÷單位“1”=增長(減少)百分之幾。
通過這樣的嘗試,學生能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習自信心倍增,學生可以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可以看得出來,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關鍵在于教師本身。只要我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就一定能為他們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