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娟
(寧夏銀川市實驗中學 寧夏銀川 750001)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對戲曲藝術有著重要且深刻的影響。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對京劇藝術中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可提高學生的是非判別觀念,也有助于弘揚和繼承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愛國意識。相比于流行音樂,京劇的唱腔較為復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激發其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不斷探索京劇藝術的魅力。
我國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有幾百種劇種,而京劇則最具特色和代表性。雖然成型于清中晚期,但其中的唱腔、對白和武功等,卻凝聚了各大幫派的優秀之處。因此,京劇也曾被人們廣泛地關注和認可。但由于現如今快餐文化的加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流行音樂,忽略了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關注。導致其社會地位不斷下降,從業者、觀眾等急劇減少,市場價值越來越低。作為教師,我們應為學生普及多種藝術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提供更多興趣選擇和職業方向。同時拯救傳統文化,并為學生樹立民族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素養,增強民族團結[1]。
加大教育投入,利用視覺刺激和思維想象,在課堂上加入京劇服飾、臉譜等相關道具,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單一的課堂講述很難激發起高中生的興趣,傳統的音樂課堂中,以教師的傳授為主,學生則根據教師或音樂錄音進行一一的復唱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更喪失了主動思考與發揮想象的能力。直接根據教師的灌輸進行學習和演唱,對音樂的品鑒和分析更是刻板枯燥,單一按照教材講述規范藝術評價,缺乏高中生獨有的個性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觀察和了解京劇邊緣知識來開發學習京劇藝術,利用多媒體課堂,將京劇段落的文化背景、藝術理念、武術造型等以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整體的故事講述來感悟文化背景及人物形象,進而培養其藝術品鑒能力并繼承傳統優良的道德品質。
京劇文化中不僅涵蓋了演唱,還有一些武術動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多樣化的教學,豐富藝術形式,增進師生間的交流,可以讓學生通過模仿學習京劇藝術。通過步驟指導,動作規范,能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興趣及個性特點,進而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努力探索的精神。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更注重主流學科的教育。對于音樂、美術等“副科”的投入和關注較少。在實際教學中,京劇課堂上的教材教具和教師水平都相對較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京劇相比于其他音樂劇目更具專業性,其唱功、眼神、動作都各具意義。如果只是簡單地欣賞音樂,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感悟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學校應加大對京劇教育方面的投入。購買京劇相關的邊緣產品,使學生通過研究臉譜、戲服,加深對京劇的興趣,進而獲得更深入的探索。同時,增加京劇演唱相關活動也尤為重要。舉辦京劇相關的展覽和演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其循序漸進地了解京劇文化,并獲得認同感,進而熏陶學生的藝術品鑒能力,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活動可以根據京劇的形式劃分成兩類。一類是純京劇類型,如《霸王別姬》《白蛇傳》,一類是傳統與現代的集合,如《說唱臉譜》《新貴妃醉酒》。這些都是朗朗上口、耳熟能詳的曲目。通過演唱引起共鳴,再次讓學生獲得京劇的認同感,并通過京劇與流行音樂的碰撞,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熱情,增加傳唱度。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獲,更能促進京劇藝術的傳播。再者,教師也應定時參加教育部的培訓,通過提高個人素質及專業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水平的音樂體驗。
京劇劇目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點,性格迥異。通過人物的裝扮及聲音、形態等,可以直接判斷這一人物形象的好壞和性格特點。例如,生行,在京劇中指的是男性形象,面容清秀且妝容較為簡單。而丑角,則更具特點,尤其是鼻子上的白點,都是一眼就能讓人參透。京劇的滲透不僅需要課堂教育,更需要課外活動的激發。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形式,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角色扮演、社團活動等加深京劇文化滲透。例如,我校開辦的戲曲社團——梨園社,利用課余時間向學生傳授京劇相關知識和經典曲目,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了解京劇,通過對唱腔及身段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學生逐步喜歡上京劇。同時,在社團活動中定期舉辦京劇匯演,播放相關電影紀錄片等,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與好奇心,也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和國粹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藝術的傳播,對學生來說,不僅是學習興趣的開發,更是對京劇潛質的激發,針對一些能力好、資質高的學生,教師應著重培養,在為京劇藝術培養藝術苗子時,也為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多一項選擇空間[2]。
中華傳統文化和藝術品位在京劇中展示得淋漓盡致。在音樂課堂中增加京劇教學,更有利于對學生德育素質的培養和課外知識的延伸。京劇一般以真實的故事為原型加以改編,講述事實和道理。通過文藝演繹,觀察分析故事主題和文化精髓,在學習京劇唱腔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個人的道德素質。例如,人音版高中音樂《國之瑰寶——京劇》,講述了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通過戲劇聲音展示革命激情,刻畫英雄形象。在課堂教育中,延伸相關的知識鏈接,學習《紅燈記》系列劇目,能使學生體系化地了解整個抗戰時期人民的斗爭熱情和堅定意志。在學習唱功的同時,能獲得歷史和文化記憶,增強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通過對京劇劇目的了解,整合京劇故事情節,延伸周邊知識,聯系實際,能讓學生展開想象和創造力,創作具有獨特個性的音樂作品,激發音樂潛力,使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綜合型人才,也能讓音樂課堂變更有計劃和目的性,可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京劇課堂的開展不僅是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品鑒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素養的熏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更需要后代的發揚和傳承。但由于京劇逐步小眾化,高中生對京劇的接觸少之又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興趣出發,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從欣賞入手,促進學生逐步了解京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而加深學生對京劇的認知。同時,認真選取科學合理的教材內容,這對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藝術評鑒都有深遠影響。通過對京劇的了解和認知,能使學生進一步提升藝術品鑒能力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