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江旖
(浙江省溫州市籀園小學 浙江溫州 325000)
合唱是最能展現音樂魅力的歌唱形式,且合唱講究的是集體配合,通過不同聲部之間的相互協調,將音樂以最為震撼的形式表現出來。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小學音樂教學經驗,對該問題進行簡要分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想要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就需要音樂教師注重將必要的合唱技巧引入課堂,只有教學手段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標準,學生們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合唱教學。對于合唱技巧來說,不同教師對合唱技巧的把握也不一樣,像是有些音樂教師在指導學生合唱時會要求學生注意呼吸,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氣息,防止在合唱過程中破音。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注意不同聲部之間的轉換和銜接,教師將合唱技巧引入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
例如,《小白船》這首歌的合唱比較注重二聲部的歌唱,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1],然后讓兩個小組分別合唱,一個小組合唱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另一個小組的同學找問題,然后在合唱結束后指出不足。此外,這首歌在合唱過程中還涉及音階的輪換,如果有一方唱得不是很準確,輪換時學生就會注意到自己的問題,通過這樣的重復訓練,學生能夠自主發現自己的問題,被指出問題的同學也會得到提醒,這樣一來,學生的合唱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合唱其實是對音樂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所以,在課堂合唱練習時,教師應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但如果學生和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無法產生共鳴,就需要學生去體會欣賞音樂,所以,在合唱教學之前,教師要重視音樂欣賞,通過欣賞音樂,學生能通過音樂的旋律感受歌曲的內涵。這樣,學生在合唱時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聲部,音樂合唱技巧和所流露的情感也會達到最好,在合唱時音樂節奏和音樂情感才能統一。
例如,教授《紅蜻蜓》時,在正式教授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這首音樂,在旋律中感受音樂的內涵。同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指導學生用深情和諧的聲音來表達音樂。雖然合唱是對音樂進行二次創作,但在合唱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根據情景和現實情況對音樂作適當調整,如音樂的力度、速度及聲音延長,都可以自主設計。通過欣賞音樂的過程,學生的記憶也在一遍遍地加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聽力。此外,唱歌是一個調動多種感官的行為藝術,合唱不僅是唱出來就可以,演唱者還應該用視覺去感知、指揮手勢。在合唱過程中,只有將各個感官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促進其合唱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小學生的專注力不夠,往往會被一些新鮮事物吸引過去,所以,在進行合唱訓練時,教師可以將樂器引入課堂,利用樂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在正式合唱過程中,學生演唱出來的往往只是歌詞,帶動歌詞的還是樂器演奏,所以,將樂器引入課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準,在需要注意的地方或旋律轉折較大的地方提醒學生,以此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
例如,教授《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琴進行合唱伴奏。小學生的記憶力不是很強,如果直接讓學生合唱,沒有樂器的伴奏,歌曲的旋律也得不到更好的演繹。將樂器引入課堂帶動學生合唱[2],用伴奏提醒學生什么時候該高音,什么時候該低音,可有效提高合唱效果。《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表現的是歡快的旋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跟著樂器伴奏進行合唱,當電子琴彈到轉折的地方時,學生就知道該以怎樣的音調來演唱這首歌了。由此看來,樂器伴奏對學生合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引導學生合唱的過程,在需要注意的時候提醒學生,讓學生了解每一句該如何去唱,通過樂器的引入,學生也會積極參與合唱,學生也會慢慢喜歡上合唱,從而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學習對學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小學音樂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興趣,還可以使其養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所以,音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讓學生的小學音樂學習充實且富有意義,同時促進其他科目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