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洪
(重慶市萬州區紅光小學 重慶 404000)
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數學素養的生成遠比學生會做幾道題更具價值。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過分關注學生“算能力”的提升。通過研究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現代教育治理理念、社會大環境,我們對小學生的學習方向有了新的認知,對小學數學的教育價值也有了新的認知。我們需要關注學生的未來,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可以發生改變也必須發生改變。如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借助基礎教學引發學生的創活動,使學生在創新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應用。如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借助想象與好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在“用”的過程中探究數學知識的真諦與應用價值。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落實“做中學”目標,使小學生能將課本上的數學與生活中的見識一次次地對接。此時的小學生是在用自己的能力來學習數學。他們的感悟越來越多,思維能力就會越來越強[1]。
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有“基礎”意識,通過基礎教學、基礎建設,幫助學生構建出穩固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生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我們還需要擁有“未來”意識,通過幫助學生實現“對接”,讓學生落實深化學習目標,此時的小學生是在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化。在這一過程中,應用數形結合可以有效實現這一目標。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數無形時不直觀,形無數時難入微”,這就是數形結合思想,這說明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圖形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挖掘這部分數學知識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故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需要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反復滲透,逐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再有,這種將數學知識與直觀的生活現象進行對接,還有助于小學生生成思維能力。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有原點、有載體,將數學教學整合成具體的模型就可以給小學生引發想象、質疑、推理的原點和載體。
在小學階段,學生可以“做題”,但是“做題”只能讓小學生錘煉技能技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不斷思考,進而讓學生得到訓練的不只是“技術”。這一點對于小學生生成數學能力更為重要。在培養小學生數學推理能力時,我們要注意展現出“數學性”,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再讓學生進行練習。如在課堂數學練習中,要讓學生首先讀懂試題,然后進行深入理解,并找出試題的疑點,提出自己的推理思想,而后根據自己的推理思想解答試題,最后將自己的思維方法和同學相互交流,獲得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我們要讓學生應用多種方式進行展示,可以從信息的搜集開始,學生通過分析數學信息之間的聯系進而生成初步的感知。為后期的推理活動奠定基礎。再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學生多提供一些時間,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做法。學生在應用語言進行描述時,一定會應用自己的思維,相比干巴巴的式子,學生的說更有利于發展自身的數學思維。此時,我們可以對應學生的板演、語言描述讓學生生成數學思想。此外,我們還要進行舉一反三、一題多解,進而讓小學生想得更多、做得更多[2]。
讓小學生獲得學習的感受也是極為重要的。在培養學生數學推理素養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這些活動,進而由學生一次次地猜想、驗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要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調整教學節奏,進而讓學生有時間去想一想,有空間去做一做。從情境的創設開始,從學生想方設法地完成學習任務入手,從幫助學生積累學習體驗的過程中一點點生成,進而讓學生聽到、見到、想到。如教學“一位小數的加法”時,教師一般會首先呈現一個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得到相應的算式。如呈現下面的問題: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買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學生不難列出算式4.8+2.8,這是一個新問題,但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根據生活經驗,學生知道大約花去7元,這個猜測過程中已經蘊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當然,我們需要準確的值,因此,學生可以借助生活經驗給出結果7元6角的解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應用多種方法完成探究活動,進而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不斷地建設。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我們的側重點應該是“動腦”,“動手”“動口”的目標指向也是讓學生“動腦”[3]。
綜上所述,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展現出數學的特色,進而讓小學生生成數學推理素養,在實現數學化教育平臺的構建時,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角,使學生能夠生成更多的數學感悟。進而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生成數學學習能力”,此時的學生才是數學型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