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英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荔浦市東昌鎮中心小學 廣西桂林 546600)
小學語文對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語文閱讀習慣的培養,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而且,在當前這個倡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大環境下,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對自身教學方式的改變,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及能力[1]。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方法進行分析。
要想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獲得強烈的求知欲。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幾種不同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閱讀,從而對閱讀產生興趣。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默讀法”,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遇到難點可以直接跳過,讓學生的思維可以一直保持高速運轉的狀態,不會因為難點而中斷思路。例如,學習《黃繼光》一文時,教師可以布置幾個問題:課文表達了哪種精神?黃繼光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會邊默讀邊思考,在文章中尋找相關答案。學生順利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予相應的肯定與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目前,多數教師仍處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中,課堂中的教學方式不敢放開,生怕自己的“自由發揮”而造成學生失分,從而影響到自身的教學榮譽,或因自身懶惰的思想,讓學生對教科書上的知識點進行準確記憶,而不懂得積極拓展課堂中的教學內容,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教學思想,不僅對學生沒有好處的,而且會從根本上否定學生對閱讀的正確觀念。因此,教師應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積極推動教學方式的改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例如,講解《精衛填海》時,教師應在文章的基礎上再為學生拓展一些課外知識,引導學生閱讀其他神話傳說。這種教學方式會在拓展學生知識寬度的同時,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存在一個誤區,經常會以自己為主體,學生扮演的是被動閱讀的角色。語文閱讀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導地位。明確閱讀教學的主體以后,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會得到培養,同時會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因此,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應找準這樣的“定位”,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課本中通常會有一些不太重要的課文,教師往往會忽略對這種文章的講解,或者只讓學生閱讀其中可能是考點的片段。其實,這種教學方式是錯誤的,可能會打擊那些對文章感興趣的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主動判斷學生的想法,并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應該是死板的教育,而應是一種富含個性及解讀的教學活動。有些教師習慣將自己的思想或大多數人的思想強行塞給學生,經常會否定學生一些不同的想法。其實,這種做法對學生的傷害是很大的,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還可能讓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允許不同想法的存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多元化的理解,也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3]。例如《扁鵲治病》一文,大多數人認為本文在贊頌扁鵲之神智而鞭撻了蔡桓公的固執、愚頑。但有些學生通過閱讀可能會認為,蔡桓公的做法并沒有什么不妥,反而是謹慎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不應馬上否定,因為這是學生積極思考并深入了解文章之后的表現。
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結合,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兩者會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還有利于學生的協調發展。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倡導學生在遇到感興趣的文章之后,將其記錄下來,這樣的做法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協同提升。例如《爬山虎的腳》,文章中對爬山虎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描寫,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總結其中的寫作手法,并將其記錄下來,然后再比照著進行自主創作。這樣一個簡單的過程,學生的寫作思路會被打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落實“用課文教語文”的理念。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積極創新閱讀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