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田 陳善芬
(1.重慶市松樹橋中學校 重慶 401147;2.渝北區龍塔實驗學校 重慶渝北 401147)
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以數學課本中某一節或某個知識點為背景開展教學活動,實施課時教學計劃,完成整個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對于一些重點知識、難點知識或重要解題方法,僅按課時計劃執行,既顯得零散,又無很好的效果,更不能體現前后知識的有機關聯。因此我們有必要實施專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內驅力,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下面就我自己開展數學專題教學作一些初步介紹。
初中數學有四個部分內容: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科書將四部分內容劃分為29章,每一分冊中都有所體現,有些知識顯得有些孤立,知識間存在一些斷線。為了讓相關的知識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我們可以將內容進行整合,設計一個專題進行教學。如在中考總復習階段,為了讓學生對初中幾何知識綜合應用,并對初中幾何解題中輔助線作法有更深入的領悟和掌握,提高幾何計算與推理能力,可以設計一個專題《初中幾何計算與證明常見輔助線的作法》,引導學生回顧常見輔助線作法,歸納總結,并結合實例進行應用。
對于教材中規定的重點知識或章節內容,或難點部分,通過專題教學的形式,加強練習,強化學生應用意識,實現課程標準對本部分的要求,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如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為《圖形認識初步》,要求學生會進行線段、角的簡單計算。就教材而言,沒有一個規范的例題供學生仿照學習,如果讓學生自由發揮,將會導致大部分學生思維混亂,條理不清,為學生后繼學習幾何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因此在教學本章時,我設計了兩個專題《線段計算專題》《角度計算專題》,第一個專題為第二個專題奠定了較強的基礎,學生學會了分析的方法和邏輯推理,他們可以在專題一的基礎上類比學習角度計算的推理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學生雖然了解、認識、理解了相關知識,但往往就向家長說:“我聽懂了的,就是不會做題”,體現為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較差,故有必要根據相關教學內容設計專題搞專題教學,如《反比例函數與幾何綜合專題》,強化解題方法,形成較強的解題能力。
初中數學課程數學思想常見的有: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建模思想、轉化思想、化歸思想、歸納思想、函數思想、優化思想、符號思想。學生如何在學習過程中領悟這些數學思想,并在解題中逐漸掌握,既需要隨著新知學習過程中逐級遞進、螺旋上升慢慢了解、應用,更需要在專題教學中全面滲透,如在初一年級上教學數軸時,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對數形結合思想有了初步認識和理解,但對其靈活運用層次不高,有必要設計《數軸中的動點問題》繼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通過對專題內容的優化設計、組織實施教學及反思改進,要求教師更加認真鉆研業務,更加努力提升綜合素質,更加潛心研究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及規律,對教材體系也更一目了然,駕馭教材的能力更強。如老師在研究幾何綜合證明與計算中的隱形回中的線段、周長或面積最值問題時,不僅要求教師對幾何知知綜合運用如何考察做研究,還要研究幾何畫板制作相應圖形,通過動態圖形來構建思維,分析圖形的原理,提升了教師現代技術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這過程中既成長鍛煉了能力,自身素質也提高了。
常見的專題類型有三種:代數型、幾何型、代數與幾何綜合型,教師在設計專題內容時,可根據自己預定達成目標而確定。
對整個教材體系中的重點章節或重點知識點,為達到強化基礎,鞏固提升,培養能力,可適當根據自身班級需要確定專題名稱,進行專題設計。
對于課程體系中,大多數學生難以理解教參擬定的難點部分內容,可根據實際編寫專題,由淺入深地進行強化訓練,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掃清過程中的障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解題方法種類很多,如分析法、綜合法、反證法、歸納法、窮舉法、表格法、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圖象法、類比法、比較法、放縮法、倒數法、整體代入法、配方法、常量法、待定系數法、參數法、換元法、驗證法、特殊值法、排除法、拆項補項法、建系法、平移法、翻折法、旋轉法、對稱法、分割法、補形法。有些方法和技能學生在小學已有初步認識,但是表象,不能靈活運用,提高解題技能,在中學數學中還應通過專題教學,讓學生深刻領會,并能應用于解題實踐中去。
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著實質性聯系,同一領域內容之間的相互連接、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關聯。以問題為核心,打破章節結構,站在全方位、全視角的層面設計出專題,以體現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應用之間的聯系,展示數學的綜合性與整體性。
通過開展專題教學,能夠較好地落實課程標準,分層次實施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成,讓數學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增強學生創造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專題教學可以跨越章節體系,超越教材束縛,方法選擇自由度更大,機動性更靈活,如《閱讀理解專題》。
專題教學以問題為中心,突出主題和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便于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學到知識與技能,從而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以學生為本,以問題作為載體,引領學生發展,以培養學生素質為目標,其教學路徑是發散的,體現了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強化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1.整體性原則
教師要認真閱讀新課程標準,研究大綱的要求,各部分知識在中學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相互間的關系,每一專題設計教學要為后繼學習作好鋪墊,為整個初中教學服好務。
2.針對性原則
教師要認真研究考綱,自己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不要盲目地為搞專題而設計,不要流于形式,應體現為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3.目的性原則
教師除了要認真研究考綱,還要認真研究中考考題,每年中考題中各知識如何在考,形式怎樣,都要做反復的研究,這樣設計出來的專題內容才有效,學生才能在考試中制勝,體現練為戰。如重慶市數學考試說明中對方程和不等式的要求是會解具體數字的方程和不等式或組,但是每年中考題都在考含參方程(組)和含參不等式(組)的綜合應用,而且是學生的難點和易錯點,因此我們必須在相應學習階段進行《含參方程》《含參方程組》和《含參不等式組》的專題教學,分解難點,各個擊破,逐步鞏固,為最后中考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1.連續性
教師要在把握好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要注意專題設計的連續性,每章節或每學期要涉及些什么專題內容,應通盤考慮,總體布局。
如初一上開展專題教學《含參方程》,初一下開展專題教學《含參方程和不等式組》,保證專題內容環環相扣。
2.預設性
由于有了前面整體性的把控,后面專題內容有了初步安排,因此在前面每一個階段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專題內容設計的預設。如中考題25題中考察二次函數時,要考察最短路徑問題,二次函數的內容是九年級上冊的部分,最短路徑又是八年級上冊軸對稱里面的一個課題學習內容。在此,根據教材的編寫,八上時教師就應將《最短路徑》當作專題教學研究,為后面專題教學打下伏筆。
3.梯度性
同一專題內容中的小專題或例題設置要有彈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關注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題目的選擇和編排突出層次性,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在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專題結構宜采用總分結構模式:大專題名稱→一級專題→二級專題→三級專題,這樣條理清楚,分層推進,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思維更清晰。如七年級下冊《含參不等式(組)解題策略》其結構如下:
1.含參不等式
2.含參不等式組
(1)不等式組有解,求參數范圍
(2)不等式組無解,求參數范圍
(3)不等式組有整數解,求參數范圍
(4)不等式組至少有幾個整數解,求參數范圍
(5)已知不等式組的解集,求參數范圍
3.含參不等式(組)與含參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綜合運用(直擊中考)
通過對專題內容組織實施教學活動,深入了解了實踐中學生的困惑,教師對每個專題內容需要作認真反思,加以及時的改進,優化專題設計,資源存檔備用,為下屆班級教學準備好優秀的教學資源,再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我覺得應該充分發揮備課組作用。在組內利用備課組會議開展集中研討,每學期形成本期的幾個專題名稱,集體擬定好各個專題內容的題綱,組內分解任務,每一個組員按時保質完成。編寫好專題應用于教學活動中,發現問題或缺陷,需要再次修正,資源存檔,作為備課組的公共教學資源。節約了大家的時間,提高了辦公效率,也促進了備課組全體成員的成長,加強了備課組建設,充分發揮了團隊作用,真正體現同伴互助,共同成長。固然可以加快備課組的發展,教學質量得以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