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宗鳳
(重慶市大渡口區庹家坳小學 重慶大渡口 40008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學段(5.6年級)閱讀目標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1]。”這就要求我們小學高段的語文課堂,就要像賈志敏老師的課堂那樣,書聲朗朗,議論紛紛。然而我的語文課堂自從進入五年級以來,主動舉手發言的學生越來越少,每節課舉手發言的學生始終都是那幾個,即使是很簡單的問題,也很少有學生反映熱烈,課堂氣氛總是顯得比較沉悶,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是老師講學生聽,有些學生還不愿聽,實在讓人著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我開展了“讓高段學生課堂積極發言的策略研究”。
我首先對我班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發言不積極的原因很多:有些學生認為老師提的問題太難,根本答不上;有些是知道答案,不想舉手回答,只喜歡聽老師講、同學發言;有些是怕答錯了被同學嘲笑,有些認為上課回不回答問題不重要。于是我查閱了一些關于調動學生課堂積極發言的資料,從中學到了一些方法,自己也想了一些辦法,對癥下藥,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通過一年的實踐與研究,我班學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增強了,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邊讀書邊勾畫和遇到問題自己查閱資料解決的習慣。在課堂上,學生養成了認真傾聽和樂于交流的習慣。課后,學生養成了先做作業后玩耍的習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敏捷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膽量也增大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培養。老師也成長了不少,找到了調動學生課堂積極發言的好方法。探索出了教學生預習的好方法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六年級上期一開學,我把學生變排座為圍座,分成固定的四人小組,小組間的總體水平相當,以舉手發言,參與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等來給學生“加星”,并以小組和個人得星多少給學生“加分”。同時宣布了對他們學期學習評價的改革:從這學期開始我們不完全以期末考試的分數為標準,在素質報告單上打等級。而是把平時學習情況與期末水平測試分數綜合起來評價每個同學的學期成績。學生聽了非常高興,因為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期末考試一定考得好。
平時學習又怎么計算呢?當然是通過“加星加分”來計算。得到了“五星”就掙得了“分”。期末考試成績占50%,平時學習成績占50%。平時學習一學期成績又分5個月,每月占10%,也就是10分。每月計算一次,并公布記錄上墻,學生隨時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平時得分。
平時學習學生怎么掙得五星呢?主要是靠課堂表現——課堂學習時參與交流的情況。我們制定了兩張課堂學習情況記載表。一張貼在墻上,表格分為“課堂交流”、“傾聽”、“作業展示交流”三項內容。課堂上,只要哪一組的同學敢于站起來展示自己的作業和交流自己的觀點,一次就可以為本組掙得一顆五星,如果哪位同學能針對別人的發言,加以補充或糾正,一次就可以為本組掙得兩顆五星。當別人發言時,本組的4個同學整節課都能做到認真傾聽,這一小組也能獲得一顆星。如這節課一旦有人不認真傾聽,被老師提醒兩次以上本組傾聽欄就加不了星。一節課中課堂作業做好后,主動上臺展示交流的同學,可為本組掙得一顆星,如果做得好或講解得好受到老師的表揚,可為本組掙得兩顆星。每月以每組的得星總數為標準評出本月小組一、二、三等將,獲一等獎的小組得分為6分,這組的每一位同學都得到了本月總成績10分中的6分。得二、三等獎的小組分別得5分、4分。另一張表為組內學習情況記載表,表格也分為“課堂交流”、“傾聽”、“作業展示”三項內容。每節課擺在桌子上,由組長加星并保管。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后,要求組內交流時,能發言談自己與別人不同的看法或補充與別人相同看法的同學,均可為自己掙得一顆星。如果能代表小組在班上交流,為小組掙了幾顆星,同時在組內也為自己掙得幾顆星。在組內交流和全班交流時整節課都能認真傾聽的同學,在組內的傾聽欄也可以獲得一顆星,如果誰沒認真傾聽影響小組得不到傾聽星,他在組內就得不到傾聽星,小組的其他成員在組內也可以得傾聽星。課堂作業,在全班展示時,為小組掙得幾顆星,也為自己在組內掙得相同顆星。每月以每人得星的總數為標準,評出一、二、三等將,分別得4、3、2分。每月每個同學的小組得分加上組內個人得分就是本月的學習成績,五個月的總分就是本學期的平時學習成績。
“加星加分”的評價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了課堂上積極發言、認真傾聽和完成作業的重要性。于是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多起來了,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舉手發言。經過課后的交流和了解課前的預習情況,得知這些學生課堂上不舉手發言不是動力不足,而是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導致課堂上思維跟不上節奏,別人交流時他無話可說,只好當聽眾,更談不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交流中,對“加星加分“的評價方式感興趣,于是我加強了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幫助學生多掙星。上新課之前,我都要布置預習作業,并在上課之前進行檢查,以便了解學生對本篇課文的自學情況,并以此調整上課的重難點。我的預習作業是有固定模式的:①把課文讀通讀熟,記生字新詞,了解作者或寫作背景。②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③從這篇文章中你讀懂了什么?從哪些語句中讀懂的?勾出來并批注。④你最欣賞作者的那些寫作方法?⑤讀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么疑問?⑥試著回答課后或閱讀提示中的問題。這樣就給學生指明了預習的方向,為了在課堂上多得星,學生是樂于去預習的。這樣課堂上就有更多學生有話可說、樂于交流了。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發言,掙得五星,老師必須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盡量多給學生創造交流的機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一來,不僅有更多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樂說、會說,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歷了獲取知識的過程,真正學到了知識,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方法,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雖然學生都明白“加星加分”的重要性,但還是有小部分同學一節課下來從來沒舉過一次手。不是他們無話可說,而是不敢舉手,沒有信心,怕說錯了同學們嘲笑他。比如李滔滔同學在預習22課《跑進家來的松鼠》這一課時,在概括主要內容一題中,他是全班同學中概括得最全面的三人中的一個。但課堂上我抽學生起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他低著頭就是不舉手。課后我專門找他談話,了解到他不舉手的原因是他害怕答錯了,同學們笑話他。于是我告訴他其實他的概括能力很強,這篇文章只有三個同學概括得最全面,他就是其中的一個時,他非常驚訝。然后我和他約定,以后只要他舉手我一定抽他,保證不會有同學嘲笑他。上23課《最后一頭戰象》前,我特別認真檢查了他的預習作業,發現他在理解嘎唆的情感的一處批注得不錯,我表揚了他,并提醒他課上一定要舉手起來交流。上課時他果然舉手了,我也履行了承諾,并當著全班同學表揚他說得很對很好,為他們小組掙得兩顆星,本組同學高興得不得了,他在組內更受歡迎了。后來的課堂上,我常常能看到他堅定地舉起手來。
要想讓學生對“加星加分”的評價方式的興趣持久,樂于在課堂上交流,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課堂上多用鼓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發言,并強調交流后可得幾顆星。②下課鈴響之前一定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小組加上星,同時提醒組長給組員加上星 。③每月一定要記著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算分、公布并記錄上墻。④期末一定要把平時學習情況與期末水平測試分數綜合起來評價每個同學的學期成績等級,并在班上公布。這樣期末成績被平時扯低了的學生會重視自己的平時課堂學習的表現,期末成績被平時抬高了的學生會更重視平時的課堂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