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俸
(重慶市武隆區火爐中學校 重慶武隆 408512)
中學階段是價值觀念和個人修養形成的關鍵時期,經典國學又是歷史文化傳承至今的精髓,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關注學生成績提高的同時,也應該傳播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學生各方面綜合發展。
國學經典是歷史文化傳承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精髓,它是民族得以發展和傳承的根本,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濃郁的文化歷史和發展過程,縱觀上下五千年文明,無一不透露著人類智慧的發展和時代的特征,農村中學生在注重學習成績提高的同時,也應該補充文化力量,通過誦讀國學經典能夠讓學生們體會到文化中蘊含的真實情感,感受到思想力量對行為的反作用。
經典誦讀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思想品德,農村中學生思想意識的提高能夠通過日常的行為舉止表現出來,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學習習慣正處于形成的關鍵過程,適當的文化知識能夠豐富學生的涵養積累,新課改標準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無須經典作為傳統文化發展至今的精華部分,值得中學生所學習和了解,通過知識涵養的增強來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1]。
許多教師和家長受應試教育的心理影響嚴重,他們不注重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單純的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個人的主觀感受,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經濟基礎又是文化發展的前提,造成了許多家長和學生對文化培養重要性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觀念,及時的與家長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深入到學生之中了解學生內心的所思所想,培養學生的國學經典誦讀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國學誦讀帶給自身的巨大變化,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不斷的宣傳國學經典閱讀,認識到經典國學對學生自身的促進作用。例如:學校定時舉辦國學經典的主題講座,讓學生能夠全面地對國學經典進行認知,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并由專家進行解答,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度。
根據調查發現,教師對于國學經典的宣傳僅僅在于定義闡釋和為了完成任務而舉行的朗讀活動,在對于國學經典的誦讀過程中帶有一定的任務性色彩,這嚴重阻礙了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全面認識。作為農村語文教師,自身應該對于國學經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身作則,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們應該根據中學生的興趣特點設置不同的經典國學傳播手段,不斷的變通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順序制定個性化的發展方案。例如:在對于經典國學進行講授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引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文學的奧妙,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感知能力[2]。
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個體差異性,他們對于外在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對于文化的選擇和剖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想要促進國學經典誦讀的發展,離不開濃厚學習氛圍的營造,教師應該注重校園和班級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為學生們營造一個積極快樂的經典國學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國學的影響力。所有的文化都將作用于現實生活,學生經典國學的學習應該落到實處,在生活中不斷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在學習“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時,教師們應該引導學生自我反省,中學生處在一個易敏感、易攀比的時期,經典過去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對于學生自身起到規范作用。
經典閱讀大多由簡練的語言組成,中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經典誦讀的學習能夠讓學生進行自我規范,學生的知、情、意、行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學生會逐漸沉淀自己浮躁的氣性,變得安靜、沉穩和踏實,對于學習和問題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的耐力。對于經典國學的學習不局限于誦讀,誦讀只是開始的基礎階段,自古以來就有“腹有詩書氣自華”之說,學生品德教育的學習應該深入到國學之中,不能夠停留在誦讀的表面,誦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以此來促進學生對于經典國學的理解和感知,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和思考,從經典國學中接受傳統文化和美德的洗禮與熏陶[3]。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個性化的的教學方案,不斷引導學生對經典國學進行全面的認知,使學生深入探究經典國學的內在哲理,以此來促進學生個人修養和思想品德的提升,讓學生的思想覺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