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化夷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 重慶 400715)
按照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最新研究生培養規模,2020年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110萬人,在學碩士研究生總規模達290萬人[1]。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去向已分為兩類一類為從事教學、科研崗位,另外一類為在企業實際工作部門。因此,2009年教育部決定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專業學位碩士范圍[2]。由此,研究生招生分為兩類: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前者定位于基礎研究,注重學術創建,解決科學問題;后者定位于解決生產實際性問題,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兩類人才在各培養環節和學位評價中都要體現各自的特點,分別設立配套的培養方案[3]。同時教育部基于國家建設的需求,要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碩士研究生類型,加大專業碩士培養比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專業學位碩士招生占比達到60%左右”[4]。
依照教育部指導性培養意見與方案,相關高校已經構建了食品科學專業型碩士的培養體系[5,6]。根據食品科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設置了相應的課程結構。包括專業課程,研討會專題討論,課程論文課程報告等多種教學手段,該模式基本符合目前專業碩士研究性培養的基本要求。但對多所大學調研中發現,部分高校整體過程不夠深入,尤其生產實踐環節上浮于表面,甚至于僅僅是課堂講解,并未針對企業生產實際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思路進行針對性講解和實踐,在突出專業型碩士與生產實踐的結合程度以及生產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上并未真正做到有效提高[6]。在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學專業碩士的培養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在培養過程中,部分高校存在著培養同質化的問題,都統一按照學術型碩士要求對學生進行培養,研究課題多為基礎研究對食品產業支撐不夠。專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性學位而言的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其畢業應對的是食品產業技術問題的解決能力,必須在培養過程中對食品開發流程,產品安全品質控制加強培養,畢業后能勝任企業研發和品質管理等崗位高級技術崗位的工作。不少高校在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培養方案中對課程設置有所區分,但對畢業要求沒有實質性的規定。比如在畢業論文撰寫內容上沒有審核,專業碩士畢業論文同學術型碩士沒有實質區別,做基礎研究多,對產業技術問題的結合不夠。
造成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培養同質化嚴重的主要原因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對專業碩士畢業的要求還是以發表學術論文作為要求;同時對指導教師的考核也主要以學術成果作為考核指標,對指導教師和學生而言,學術成果成為了最主要的任務,因此在培養和學習的模式上就造成了與學術性研究生的同質化。第二,在博士招考中主要還是考察考生的學術水平,就讀專業型碩士的學生也會希望按學術型碩士進行培養,以便將來繼續升學。第三,除了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型碩士在碩士階段進行規培,在就業時比學術型碩士具有優勢外,其他大部分專業的專業型碩士在就業上并沒有體現出優勢,特別是我國的食品行業,大部分的企業還處于勞動力密集型,生產設備、工藝及產品都缺少技術含量,對從業人員學歷要求不高,對食品專業碩士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崗位為研發崗位,企業和研究機構在選人時更愿意選擇具有學術能力的畢業生,這也是造成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培養同質化的原因之一。
為了加強專業碩士在實踐環節的能力的培養,很多高校都制定“雙導師制度”,一名高校教師和一名行業專家進行共同指導,完成專業碩士的培養。但是“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在實際實施時困難較多,實施困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師資水平的參差不齊。“雙導師制度”中來自于企業和行業的專家,存在自身工作忙、缺少教學經驗等情況,造成無法較好的發揮行業專家對專業型碩士的指導。另外一方面雖然很多高校都制定了“雙導師制度”,但是在實際指導過程中,學校對外校導師無法實行真正的管理,很多時候校外導師無法真正的發揮作用,對專業型碩士進行實質的指導。同時,我國食品企業大型企業少,中小型企業居多,中小型企業中具有食品科學背景的研發人員和管理者較少,無法滿足大量專業型碩士校外指導教師的需求。
由于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培養同質化嚴重和“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未能真正發揮作用,造成了專業型碩士在培養中存在“產學研推”能力差這個重要的問題。專業型碩士在培養中導師對學生產業發展相關引導不足,導致學生接觸到的行業信息少,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畢業時從事的產業化研究無思路、能力不足。并且缺乏長時間的實習或企業鍛煉,由此逐步造成了“產學研推”能力差。
現階段優質的本科畢業多數都是以學術型碩士考入食品相關專業研究生,考入專業型碩士的學生整體素質與學術型碩士略有差異,因此部分高校把重點放在學術型碩士的培養上。同時專業排名對論文發表過度關注,部分高校在政策引導上注重科技成果產出,對產業問題解決和專業實踐重視不夠。對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多采用指導教師負責,部分高校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培養方案差異不明顯,培養目標達成度不高,并且在培養管理中也沒有按照培養方案嚴格監督和審查。
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7,8]。食品科學專業作為新工科中的一個主要專業,同時食品行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建立符合行業需求的食品科學專業碩士的創新性培養方案將有利于將人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首先,應針對食品科學專業碩士培養,明確培養目標,建立高達成度的的培養方案,與學術型碩士的培養進行區別;第二,各高校針對各學校所在地區食品行業的需求,與科技水平和技術含量高的企業進行合作,為企業的發展和行業技術的推進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第三,在部分領域結合食品行業國際發展趨勢,開展國際合作,建立新型的培養方案。因此,整體上建立符合企業和行業需求,為培養符合食品新工科發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專業型人才建立培養方案。
繼續推進和完善“雙導師制”進行人才培養,一方面加強行業導師的篩選,聘用真正具有培養專業碩士能力的導師;一方面對高校現有導師加強行業經驗的積累,使部分導師成為雙師型導師。通過這兩方面積累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型碩士指導教師。同時高校應對專業型碩士指導教師建立區別于學術型碩士導師的考核標準,最終實現健全的“雙導師制”培養模式。
在針對性強的培養方案和具備行業經驗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型碩士的培養,重點應加強食品專業學生在企業和專業性研究機構的實踐培養,不能僅僅在高校實驗室完成研究和學習,應該深入企業和地方研究單位。規定專業碩士企業單位在崗實踐時間要求,學習能夠產生應用價值的技能和積累相關經驗。專業碩士在碩士階段完成符合食品行業需求的知識和經驗積累,便于畢業后能滿足企業需求,快速在工作中發揮專業型碩士的作用。
通過教育主管機構的指導,加強高校對專業碩士培養的重視程度,提高專業型碩士及導師的專業和學術地位,真正實現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具有同等地位的理念,為新工科中食品相關專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在新工科背景下實現食品科學專業碩士“產學研推”四位一體培養模式的建立將有利于培養真正符合食品企業和食品行業需求,能夠提高食品行業技術和科技水平,促進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因此,重視和完成“產學研推”四位一體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具備食品科學專業碩士培養資格的高校應該通過“產學研推”四位一體培養模式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模式,真正做到為食品行業培養人才,為國民經濟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