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超
(高等教育與質量評估研究中心西安工程大學 陜西西安 710600)
結合當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困境問題和不可避免的市場競爭、就業壓力問題,高等教育有必要立足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加強對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的創新探索,突破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質量瓶頸,提高整體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綜合水平。
教育是一種極具特殊性的“產品”,針對教育質量的評定和判斷,站在早期的經濟學領域視角對教育的質量評定進行分析可以確定,教育這一特殊類型的產品出現以后,滿足市場需求的程度就是教育的質量判定標準。之所以將教育作為一種特殊性的產品,是因為在教育產生的過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價值取向和特定倫理,滿足社國家、社會、個體等不同層面的實際需求。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首先需要滿足國家的規定要求和市場的實際需求,并且強調個體的發展。國家政策中明確指出了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在對人才水平高低進行評價的主體當中,國家作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其客體人才需求受到了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高等教育應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目前我國社會對于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判標準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市場的實際需求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1]。
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在畢業以后均需要經歷市場的考驗,根據市場用人需求的標準,判定高校畢業人才的質量,體現出高等教育的質量優劣。例如,就業的數量、質量、市場需求等,均是高校教育質量衡量標準當中的重要指標。市場是高校的指揮棒,高校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調整,大眾化的高等教育質量關注點逐漸由國家規定向市場需求的方向探索和研究。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觀中強調的是個體性的良好發展,大眾接受高等教育不再以就業為最終的唯一目標,而是要向著終身教育的方向轉變。例如,社區教育中有很多的中老年人、在職人員等,接受高等教育的主動性有所提升,并且在產業形勢的變化中,教育需求也愈發的多樣化,愈發關注人的核心素養培養,包括人的發展潛力、創新素養、核心能力等,是大眾化高等教育當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高等教育水平衡量的關鍵標準指標[2]。
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過程十分復雜,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由多個渠道和多個主體參與著手,樹立起多樣化的教育質量觀,滿足不同群體和個體的實際發展需求和教育需求。加強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特征的積極探索,高校應對辦學模式、辦學類型進行深入研究,豐富辦學的模式和類型,構建起具有獨特優勢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起特有的衡量標準。打破原有的對高深知識、理論型人才的需求框架,向著技術型人才、操作型人才、實用型人才的方向探索。培養出具有活躍思維、廣泛興趣、較強學習能力、精通多項技術的發展型、全能型、創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不再將提高就業率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是要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中,立足于多樣化的教育質量觀,關注不同高校不同學生之間的類型差異和個體差異,將多樣化的教育質量關落實到各個高校和人才培養教育活動中,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3]。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運行和發展,有必要加強對高校結構和布局的合理調整,對高校區域分布不均勻的問題進行宏觀調控,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避免發生持續的區域教育資源不均、流失了大量優秀生源的問題。對高校的結構和布局進行重新調整與規劃,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保證高校配置的比例合理,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高校結構和布局的核查,對布局進行調控。結合區域內的教育需求量,設置高校分布,并且要充分的考慮到其它區域內的各項發展因素,例如本地產業的特點等,設置高校結構與布局時,采取升級、新建、合并等方式,進行科學的分級和分類,以公平、公正為基本的原則,提高高校布局和結構規劃的有效價值。在數量上保持區域內的均衡發展,將東部、中部、西部區域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差異最大程度的縮短,提升整體的高校教育綜合質量。使高校辦學的種類和層級更加豐富,消除高校趨同性、單一性等缺陷問題,強化高校的競爭實力,使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得到不斷的提升[4]。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我國近些年來的戰略性教育決策,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發揮了指導作用。在客觀必然性的發展形勢下,大眾化高等教育滿足了社會人民群眾的需求,符合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形勢要求,實現了人口負擔到人力資源優勢的轉化,大大推動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有必要加強對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現狀的了解與掌握,積極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整體教育質量,推動大眾化高等教育未來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