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倩 穆 薇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 重慶 404155)
“三全育人”中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當下,高校學生社團已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社團活躍度空前高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和校園文化發展的影響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度[1]。高校學生社團是在校黨委、團委的統一管理下,自主開展活動,是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材,豐富和諧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要平臺,具有凝聚力強、自主性強、綜合性強等特點。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其中明確指出“加強對學生理論社團的引導,著力培育學生理論骨干和理論社團”[2]。加強高校黨的政治建設,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理論社團,通過大學生思想引領類的理論社團,可以幫助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化、自我提升,發揮理論類社團的獨特優勢,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學生理論社團在高校中發揮著宣揚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大學生正處于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形成的階段,思想上容易被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帶偏。在思想政治理論社團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對時下熱點話題進行討論,思想碰撞。
高校大學生社團多是因為興趣愛好組建而成,組織結構較為松散,人員流動較大。一方面表現為,社團在建立初期熱情洋溢,躊躇滿志的組織和開展一些活動,當其中一位業務和興趣骨干退團或者不參加活動之后,社團運行會陷入停擺。筆者工作的高校曾創建過一個“女生社團”,主旨是呼吁女生愛自己,做自己,創建初期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后因熱度減退,且創始人進入畢業年級后,活動驟減,后來與瑜伽社團合并,失去了獨立的主張和思想。所以,高校社團組織和管理,需要有長遠的規劃,指導社團制定相應的管理體系與發展規劃,不能因為社團骨干的退出和離開,而失去社團創立之初的活力。另一方面,社團內部缺乏監督機制,不按照章程行事,活動策劃與安排,經費的使用,換屆流程,社團的資料,活動檔案的留存容易出現混亂,社團主要負責人常常會身兼數職,長期下來會力不從心,進入和退出社團較為散漫,例會和出勤考核不嚴格,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導致社團成員缺乏凝聚力。
當前高校學生社團普遍缺乏專業指導教師,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激勵機制。部分社團的指導教師由團委或輔導員老師擔任,這些老師本身工作繁重且瑣碎,很難再分出精力精心指導學生社團的日常管理與發展。同時,高校也缺乏相應的考核與管理社團指導教師的工作量考核與激勵,指導老師的工作缺乏監督和管理,出現有些指導教師甚至僅為了增加育人部分的績效考核成績,做掛名社團指導教師。
高校學生社團一般是由社團聯合會負責管理,社聯只能負責基本上的活動管理,管理制度的指導,對各個社團的業務成長與發展沒法起到關鍵作用。相比較,與學校學生管理部門密切相關的社團,則有更長遠的發展空間。如,心理健康教育協會,一般是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老師負責指導,心理健康協會的活動與學校的心理健康節緊密相聯,中心教師可以進行專業的指導,并且給予場地、經費的支持,筆者曾工作的高校,2015年創建心理協會,從最初的10幾人,2017年迅速發展到80幾人,取得了很多榮譽。
縱觀壽命長,廣受學生歡迎的社團,都是指導老師專業、長期負責的社團,因為社團成員新舊更迭,但社團指導教師變動不會很大。一個社團想要長遠發展僅僅依靠學生的興趣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指導教師持之以恒的專業指導作用至關重要。是社團蓬勃發展的背后動力,教師擁有學生無法匹及的資源,將這些資源與學生社團的發展結合,將增強學生社團的生命力和活力。筆者所在學校的足球社團獲得2017年度“全國百家校園足球社團”,通識學院體育教師的長期專業指導功不可沒,帶領和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比賽,讓足球社團因興趣誕生,因專業指導成長,因榮譽而增強價值感。
高校的社團基本上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生從興趣出發,逐漸形成了與自己關注領域相融合的社團文化和精神內核,擁有自己特殊的價值理念,形成自己的納新、活動和發展模式,同時,也沉淀出自己有別于其他社團的文化氛圍。如,跆拳道社團,整個跆拳道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注重“以禮始、以禮終”的基本原則[3],其社團的文化育人功能是練習者在進行跆拳道品勢修煉的過程中,將“防御”和“攻擊”這兩種看似對抗的狀態融入心智,在鼓舞自身斗志的同時,將不良情緒通過運動發泄出來,幫助自己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心理彈性。與運動類社團不同的文娛社團,在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上則要注意不同的方式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