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松
(重慶市潼南中學校 重慶潼南 402660)
當下高中生物的學習面臨一系列的變革,學生不僅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學科基礎知識,更需要培養相關的學科能力。對此,教師需要在學習高中生物過程中,為學生創造較為輕松自在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成為高中生物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提供表達的創造的空間,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產生不同的聲音和見解,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現不少學生在課堂上都不敢大膽質疑,比起自主探究,更希望教師能夠將“加工好”的知識送到學生面前,這樣的學習狀態是被動的、低效的。對此,教師需要主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要將追求正確答案作為課堂的教學目標,而是應該將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讓學生能夠放心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意見。
以必修一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展示和表現的機會,并且多與學生進行互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不強求學生“完全正確”。如,在學習完了第3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后,教師可以鼓勵學學生大膽開口質疑,這時有學生發言:“在這一小結中,我們學習到了細胞核是系統控制的中心,在這里我們用經典案例‘多莉羊’進行論證,但是我覺得這個案例還是有一點復雜和陳舊,還有沒有什么例子可以將變量更好地控制進行實驗展示呢?“這個時候,教師一定不能夠沉默,更不能夠批評指責學生的問題與本課的知識無關,相反,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質疑作出及時的回應和鼓勵,并且認真對待。”你剛剛提到的是我們生物實驗當中會探究的內容,也就是采取怎樣的實驗模式和探究方式,這是一個大方向,很值得我們開辟一個專題進行探究,同時我也很期待可以有學生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做成主題課外探究活動。在這一和諧、包容的氛圍中,不少學生更加愿意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質疑,生物課程變得更加自由,學生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1]。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會直接觀察到許多生物現象,同時也會產生許多問題,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是不求甚解,甚至有一部分會覺得只需要將實驗做到教師要求的層次即可。教師需要及時改變學生這種錯誤的思想,認真對待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能夠解決問題[2]。
在引導學生學習《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學生需要先學習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式,接下來,學生需要利用顯微鏡觀察成像特點,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質疑:“在運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時候,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然后把要放大的物體移動到視野的中央,然后再換高倍鏡進行觀察呢,為什么不能夠直接使用高倍鏡進行觀察呢?”在學生提出質疑之后,有學生通過實驗解決了這一問題:“一定要先用低倍鏡進行觀察,否則直接用高倍鏡,會因為對象不在視野范圍內而找不到。”學生在此進出上進行進一步探究,并提出了更有價值的質疑:“在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學生再以此問題為出發點,進行實驗的探究,最終得出了結論。
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都是有效的,對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要培養其較高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拍教會學生尋找疑點,學會變換視角,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豐富質疑提問的層次。在引導學生學習了搞笑提問的方法之后,學生的質疑效率也能夠大大提高。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時候,教師需要先消除學生心中的憂慮與擔心:“你們需要將自己當成未來的科學家,以此來要求自己,你們在實驗當中發現的所有問題,提出的所有質疑,都有可能是生物史上的重大突破。所有大家需要保持探究和質疑的精神,大家在進行質疑的時候需要著眼于有價值的點,我們歡迎并接受不同的聲音,科學就是這樣,需要不斷進行推敲,最終才能嚴謹。”教師的這一番話使學生逐漸放下了心防,思維逐漸活躍了起來。在學生有的學生大膽質疑:“在第三節《伴性遺傳》的學習中,我產生了這樣的問題:我們所學習的伴性遺傳探究的是一種科學的概率,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影響染色體,或者改變它所發揮的作用,從而在根源處減小患病的概率。”緊接著教師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該學生的發言十分精彩,能夠將目光投向遺傳的應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家就應該有這種學科學,并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的意識。”
總之,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時候,需要以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學習需求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高效的解決問題。學生在生物學習中,不僅需要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更需要學會質疑,挑戰權威,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不斷優化生物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