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婭舒
(重慶復旦中學 重慶 400042)
家校共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共育”一詞好像沒有一個很準確的解釋,就字面意思來看表示兩方或多方共同努力,一同培育孩子,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家校共育”這個概念一直存在于我們教育系統,從早期的家長會、家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技術手段的發展,其方式逐漸發展,加入了電話聯系、家長短信群發,到現在互聯網云時代,家長微信群、QQ群或者其他的一些APP的聯系溝通方式,家校的溝通方式更多更先進更便捷,但是除了技術手段的發展,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家校共育內容、方法以及理念的更新理解。所以,我想我們在實施自己的班級教育的時候,首先應該搞清楚家校共育是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培養孩子的什么,有了明確的目標,方向才會正確。現在我們可以將家校共育的理解賦予更廣泛的含義:既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在環境創設,在孩子的習慣養成、知識獲取、品德培養、性格發展、能力培養等方面通過密切合作,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在家校共育中,學校和家庭是平等、合作的關系,既有共同的目的:即學生的健康成長,又各自承擔著自己不同的教育使命,行使相應的教育權利。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學校在家校共育關系中仍然是居于主導地位,所以學校層面應充分發揮其作為專業教育機構的引領和組織優勢,在家校共育、家校溝通、親子教育、協助學習、志愿服務、參與決策等方面提供切實的家庭教育指導。家長方面來看要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主動參與并支持學校管理,不要僅僅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家長并非只是負責“養”,同樣需要“教”。家長享受有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評議權、與學校教育相互交融,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形成“合作教育”的文化意識,共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學業進步。
在家校合作共同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障礙,學校應該怎樣在家校公育中去引領、開展工作,就我多年教育第一線工作的經驗來看有一些方法、經驗和感悟。
首先,在學校層面,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在宏觀上帶領家長參與教育教學,比如發放學校手冊、大力打造學校網站宣傳和加強家長參與學生教育成長的觀念;學校可以在每學期初的父母訪校時,向家長提供一份簡單有效的調查問卷,尋求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還可增強學校氛圍,學校氛圍的好壞對于家校合作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學校可以在校園建設上需要竭盡全力,多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開放活動;在校園網站建設上,用方便操作的方式,鼓勵父母參與到學生的發展之中;向父母發放與一些教育的新觀念新方法,特別是一些便于實踐操作的生活指導。注意注意交流的雙向性,在注重“學校—家庭”交流的同時,更要重視“家庭—學校”的反饋,主要是要對父母關于學校預期的教學教育行為及時給與回應。學校可定期舉行學校開放日,在預定的時間、有目的、有準備的請家長來校參加或參與教育活動。還可在學校大型的活動,如校慶、大型慶典活動中邀請家長參加,在收集學校班級建設意見的時候,可以向家長征詢意見,加強家長的主人翁意思,共同就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討論。讓家長熟悉學校的組織體系如課程、程序和文化等。
班主任層面來看,班主任除了教育學生,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影響家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影響來家長,我們對于學生的教育才能真正成功。班主任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滲透的直接操作者,如果與家長溝通不暢,久而久之,難免會產生矛盾、積怨,甚至獨立,嚴重影響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家校關系的和諧發展。掌握好與不同家長的溝通技巧,是取得家校共育的成功關鍵。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可以電話、微信、家訪或者用用父母—教師會議的方式來讓父母知悉自己孩子在學校的種種表現,進行及時的行為糾偏和教育指導、對家長也需要提出一定期許和要求。還可以在學生完成學校預期的任務時,給父母打電話分享喜悅,從而得到父母積極的回應,等等。教師和家長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小組的方式,及時回答父母的各種疑問。同時提高家訪的質量,宣傳自己教育方針、理念,介紹科學的教子經驗;傳遞家長應了解的信息,介紹孩子在校的表現要對孩子的進步充分的肯定,告狀式的家訪不可取,針對學生的問題共同商量對策,制定有效的措施。引導搭建得力的班級家委會,在校規和班規制定以及校規班規的執行監督中做強化家長委員會的職能。重視一學期中的兩次常規家長會,正式的、誠懇的邀請家長,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家長會,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傳達給家長,緩解媽媽的教育焦慮,促進爸爸的教育到位。有時根據情況也可分類召開一些家長會也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情況召開相應的家長會;讓家長積極的參與和互動,要鼓勵家長暢所欲言,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有條件還可適當的開展親子活動。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集體活動,這是在幫助增加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增進親子感情,更有利于長遠的教育。
當遇到問題家長時,我們可以怎么處理呢?
1、冷處理:坦率講,有些家長真的不可理喻,遇到這類人和問題,我建議大家別較真,當家長情緒激動時,暫且擱置,等家長心平氣和時,再與他溝通,不要試圖去改變家長的習慣,要理性的看待家長的不恰當行為,要有包容心。
2、巧處理:講究策略。對不同的家長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觀察和正確的判斷,對于不同類型的家長,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來溝通。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教師很清楚的知道面對他的是怎樣的家長時,他就會很自信的與家長交流合作,合作過程中能游刃有余,而且還能讓家長很快的接受并支持教師的工作。
總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配合到位,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為每一個孩子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他說:“最完美的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社會的兩大教育系統,兩者并不是各行其道,而是交叉融合,更好的發揮學校和家庭各自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用學校教育的優勢來指導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形成強大的支持。產生大于一的合力,兩者優勢互補,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