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旻
(銀川市第二中學 寧夏銀川 750004)
西周時期,我國政治上采取血緣貴族統治下的分封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是最后一個等級的貴族。以上三個等級都有一定的田產,全國土地歸天子所有,天子封諸侯國給諸侯,諸侯再封邑給大夫,而士并不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無恒產”貴族文化注重高雅與儀式感,也就是所謂的貴族精神。孔子將中國的貴族精神總結為禮。禮是貴族的精神也是對貴族的約束,普通老百姓則不用過分拘泥。了解了這個大前提,我們就會明白,雖然是最低一級的貴族,連土地都沒有,書中寫到:“士也有作為貴族的尊嚴,比如佩劍是貴族的標志,因此無論士有多窮也要佩劍,這種對尊嚴與原則的執著。”讓我聯想到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有恒心”,“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某種程度上同樣采取封建制度下的歐洲的騎士和這一時期中國的士有類似的地方。
歷史發展到春秋末期戰國的時候,社會變動,原有統治秩序與文化走向崩潰。尤其是在春秋末期之后,隨著爭霸戰爭加劇,士原本是最低一級血緣貴族,是卿大夫的家臣,而這一時期卿大夫越來越注重士的實用價值,原本士人因為家族的沒落而失去地位,一些有才能的人庶族子弟可能受到賞識變為新的士階層。士階層作為血緣貴族的身份開始失去,是否為士的標準變成了學識與技能。《管子·小匡》:“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士從之前的貴族最低等,逐漸變成了平民最高等。之所以是最高等,不是因為高貴的血統身份,而是在亂世中,最缺的是人才。人才對穩固國家統治最為重要。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歷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其中戰國四公子都有蓄養門客的習慣,經常門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竊符救趙中的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長就是士。特別注意的是,這戰國時期的士階層,雖然沒了貴族的血統,但是還保留的一定的貴族精神。他們絕對不是奴隸,也不是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他們享有人身自由與一定的尊嚴,如果主公不夠尊重與重視,他就可以選擇離開。
楚漢之爭時候的韓信,攻下齊國的韓信向劉邦討要齊王的爵位,謀士蒯通勸他此時劉邦項羽正在對峙,他不如反了劉邦,獨立為王,坐看劉邦項羽鶩蚌相爭[1]。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
有人說韓信沒有帝王之志,有人說韓信沒政治頭腦,史記中稱其為國士無雙。我們不妨從士的角度理解他的行為,他所追求的不是一般而言的君臣關系,他感謝劉邦的賞識,想要報答劉邦,同時也想得到相應的尊重與自由,在韓信看來這是一個士應得的。國士無雙的韓信死的悲壯,同時也發出了時代的信號,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不符合封建統治者需要,士的意義需要再次變化了[2]。
隨著漢朝的大一統與穩定,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皇權逐漸加強,士變成了依附于皇權的知識分子統稱。這一時期,皇權需要穩固統治秩序的人才。而儒家人倫知識特別適應統治者需要,所以儒士受到了特別的重用[3]。
古代士階層和儒家文化從此開始緊密的聯系了起來。士成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是封建統治的工具,士的概念和做官也聯系了起來。那么官僚政治之下,國家如何招職業官僚,漢朝時沒有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而是采取察舉制,考察推舉人才成了地方官的責任之一,但是因為推舉并沒有準確標準,人才往往良莠不齊。為此魏朝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其中出身于血統成為人才品級的劃分的重要依據。這其實是政府為了招攬人才的無奈之舉[4]。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宋濂求學》是中學教育中的語文課文,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宋濂是在明代,更不要說魏晉,在古代印刷品少的可憐,書是奢侈品,普通人家藏書是不可能的,知識被一些大地主家族所壟斷,知識人才也多出自這些家族。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形成了知識特權階層,他們依靠家庭血緣世代為官,被稱為門閥士族。這一時期的士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血緣貴族,士族的地位本質不是依靠血緣,而是家族知識的傳承和在朝中為官的保證,一旦三代之內無人為官,該士族就會沒落,最后變成庶族。唐代雖然科舉取士,打擊了士族,旦庶族知識分子有限,朝廷依然依靠士族知識分子。
唐末的戰亂士族遭到毀滅性打擊,加上宋代科舉制逐漸制度化,社會經濟發展,綜合作用下源自于魏晉的士族階層退出歷史舞臺。士階層的定義重新回到了“統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這一概念。事實上,中國古代政治不應該簡單統稱為君主專制,至少在明清以前都是王與士共天下。既中國古代的君王依靠士階層的智慧與知識來發展國家,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宗族,血親。
十九世紀,黑格爾在講述中國落后原因時曾說:“中國理性與自由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人還沒有擺脫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狀態。”黑格爾在說這一番話時中國正處于清朝末期,黑暗似乎恰好來到中國。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角度看,士階層一定程度上傳承者源自先秦的貴族精神,重視知識學習的同時受儒家影響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中華古典文化的承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