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軍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0)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課堂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F代教育要求學生不但要具備較高水平的知識技能,而且要具備高尚的品德素養。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品質,將學生培養成新型社會人才,這是我們高中歷史課堂肩負的艱巨任務。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是讓學生背誦基礎知識,這也造成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科失去了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轉變教學方法,打破傳統教學的枷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準制定教學目標,采用科學、適用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全面提高授課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創造良好環境。下面是我對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看法。
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而目標的制定,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帶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增進與課程之間的情感共鳴,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1]。為此高中歷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明確的目標,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添加更為精彩的內容,促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提高運用效果,從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在“抗日戰爭”一課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主體鮮明的愛國題材,所以教師就可以將教學目標定為先讓學生體會奉獻與抗爭精神,之后感受民族自豪感與歷史使命感,最后到全面培養愛國主義情懷上來,在教學過程中也可從多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探究路徑,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帝國主義侵略對中國人民以及中華民族所帶來的沉重傷害,更要讓學生了解到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抗戰歷史,讓其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抗戰勝利的原因,明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已定的教學目標進行,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而合作學習,是其中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夠為學生帶來不同的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合作探究的優勢,搭建與學生自主交流的平臺,積極的組合,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共享合作的成果,實現思維的碰撞,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好的驗證課程內容,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比如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一課中,教師以重點環節為依托提出問題:“十月革命對俄國和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隨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式學習,在小組探究過程中教師更要深入小組內部及時了解每個小組的討論進度,及時發現問題并給出相應的提示為學生后續研究的開展提供方向引導,除此之外,還應確保每個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讓每個學生都融入到小組討論之中,提高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學生能夠在交流過程中時刻保持大腦清醒與高速運轉,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完善知識架構,從而全面提高歷史核心素養。
隨著知識內容的不斷增加,學生在參與學習中,總感覺到很疲憊,內心的厭煩情緒也在不斷的增強,最終導致學生無法提取最有價值的內容,阻礙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為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打破學生死記硬背的方法,改變學生消極的狀況,及時做出疏導,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的感知歷史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的資源,更深入的理解歷史知識,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增強[2]。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套系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歷史知識看似復雜繁多,但是歷史學習具有一定規則,在掌握歷史知識時,可以按照“四位一體+多維思考”原則來學習:學習“五四運動”過程中,可以按照原因、經過、結果、意義四個方面來記憶,同時,分析問題時,可以按照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兩個背景、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多維思考,讓學生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這個過程中,學生運用了歷史思維,分析了歷史事件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培養了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的國內、國外環境,進而培養了時空觀念;分析了五四運動的意義,進而培養了學生家國情懷,從而增強了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總之,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過于單調和枯燥,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歷史學習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讓歷史課堂更加高效。教師在教學中,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建立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完善自身的思考判斷力和感知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調整教學計劃,使教育更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