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第一小學 新疆 831300)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一直為后世之人所推崇。王維是詩人兼畫家于一身,他把詩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王維詩作“詩中有畫”這一特點由唐代著名詩選家殷播是最早發現[1]。直至宋代,出現了曠世奇才蘇東坡,于人,于事,于國,于家,于文,于藝,都無一不專!這點與王維頗為相似,且蘇軾為人一向清高,鮮少夸人,但王維畫作上的成就,讓蘇軾為之折服,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有云:“味摩潔之詩,詩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于是“詩中有畫”即成為王維詩歌的藝術特色,本文現就其形成原因和表現淺論如下: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空前繁榮強盛的一個歷史時期,繪畫也得到很大發展,已把“韻”和“意”結合在一起,并影響到詩的創作,使得詩人的詩歌能夠因“意”而隨類賦彩,再現自然景物[2]。
王維青少年時期極富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出仕后的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王維在這時和知心好友過著著悠閑自在的生活。但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由于王維的個人經歷,使得其詩有兩種風格,前期的詩大都反映現實,此時詩歌豪放、積極。隨后,張九齡被貶出朝,奸相李林甫執政,此時的王維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無力抗爭,于是政治上漸趨消沉,遂寄情于山水,亦官亦隱。思想和創作進入后期.這時他主要寫作山水田園詩,抒寫隱居終南、輞川的閑情逸致,而王維最擅長的也是田園詩。
盛唐特殊的文化背景,拓展了他的思維方式,為其詩歌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但真正決定王維創作在寫景時融入畫法入詩法的,還是在于他自身的藝術素養。王維認為,最早把詩聯和繪畫并提的是孔子,認為詩歌與繪畫都是跟音樂一樣,都是表現思想的手段。他把繪畫與《詩經》〉中雅領結合起來,直接為詩人掃清了融畫法入詩法的障礙[3]。
王維的詩善于吸取繪畫中把許多個別跡象通過經營位置組合成一個整體這一特色,運用詩中。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大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美閑逸,悵然吟式微。
“即此美閑逸,悵然吟式微”二句是本詩的主旨,作者描繪了農村的閑逸,作者在前八句中列舉了農村生活個別跡象,第九句只用“閑逸”一點,把那些個別跡象貫穿起來了,組成一幅和諧具體且生動的完整畫面。這種經營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繪畫的特色的。
首先他善于在詩中表現出景物的色彩之美。如《積雨輞川莊作》“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這兩句詩,準確地表現了夏日積雨田間景色的特征,“漠漠水田”與“陰陽夏木”形成明暗的對比;白鷺與黃鸝形成色彩的對照,“飛”是動態,“囀”是寫聲音。黃鸝悠揚悅耳的鳴囀,給這優美的圖畫配上動人的音響,靈動十足。
其次詩歌內容上常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細致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其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表現山水幽靜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如“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詩中用長鏡頭,推出了畫面。以模糊語言表達,朦朧手法刻畫 給人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詩人通過山、水、花、人、鳥幾組鏡頭,既完成了人間的畫,又完成了心中的畫。境由心造,無晦澀詞藻,卻有唯美意境。煉字,簡約而不簡單;造境,高古,而又高深[4]。
詩歌是憑借語言來勾勒景物的,王維的詩法表現在以下方面:
王維充分發揮語言的特長,勾勒出自然景物的動態形象,重視動態字的提煉。《山居秋暝》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中有畫”的典范。在深山雨后,秋天傍晚的背景下,明月高照松林,清泉汩泊流于石上,竹林叢中,喧笑的女子在走動;荷花深處,漁船穿行。這不就是一幅詩意黯然的山水畫嗎?我們在讀詩仿佛又在觀畫。既有優美的景色,又有動人的音響。那淙淙的泉水聲和脆亮的喧笑聲,給本來就非常清新的畫面,增添了靈動,仿佛一組充滿詩意的有聲電影鏡頭,使詩中的形象更逼真、鮮活、更富有生氣[5]。
王詩的畫境,具有清淡靜謐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館》幽靜的竹林,皎潔的月光,讓詩人不禁豪氣大發,仰天長嘯,一吐胸中郁悶,而千思萬緒。“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等句則體現出其山水詩不但善于著色而且層次豐富,遠近相宣,動靜相兼,聲色俱佳。再如“松含風里聲,花對池中影”視角俯仰交替,色彩冷暖交匯,風聲水聲人聲交融,把繪畫美、音樂美與詩歌美充分地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王維的自然詩能將畫法融入詩法,把畫境融入詩境,表現詩中獨特的美感,使藝術形象更活躍生動,視覺意象更鮮明,從而使詩歌更富有畫意。由此觀之,王維自然詩“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不但顯示出他創造性的文學成就,同時也是其對盛唐詩歌藝術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