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毅
(成都外國語學校高新校區 成都 611731)
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各學科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物理的理論知識不僅逐漸深化,而且節奏也在不斷的提升,對于高中物理教學而言,逐漸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趨勢發展。同時對于先進技術手段的引進和利用,與網絡信息化技術等進行結合,不僅能夠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模式,創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而且能夠促使學生們在日常學習時和主動性得到有效激發。
高中物理涉及到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各自知識點之間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如果單純以傳統的灌輸式或者填鴨式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們不僅很難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而且對于學生們的學習成績提升也會造成一定阻礙影響。因此,要對問題環節進行創設,有利于保證學生們積極性的提升,同時能夠對學生們的理性思維起到良好的活躍作用,有利于實現信息技術與電磁教學內容的高度融合[1]。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若干燈泡、導線以及開關等與電路相關的各種實驗器材,引導學生們展開最基本的電路實驗。緊接著學生們在實驗中可以對電流電路的整個過程進行觀察,尤其是燈泡的亮度變化進行仔細的探究。以此為基礎,有利于對實驗進行總結,可以根據實驗提出問題。比如“電磁感應如果不明顯或者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情況下,各變量相互之間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變化”。除此之外,“如果在串聯或者并聯時,各實踐步驟當中會出現哪些不確定的影響因素”。通過這種類型問題的提出,有利于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前對相關問題和教學內容進行準備,有利于為學生們營造良好的環境。學生在整個專業化的環境中,不僅能夠完成教師提出的一系列學習任務和要求,而且還能夠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實際,及時發現隱藏在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知識和現象,保證高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電磁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物理日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電磁學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局限在電流電路的實驗操作方面,而是要將與該知識點相關的內容,以信息技術的方式,真實、客觀的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科學合理的引進和應用,不僅能夠對學生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完善,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們逐漸拓展其自身的學習范圍。對各環節知識的應用領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在針對部分相對比較復雜的電磁感應實驗時,學生們通常很難對整個實驗操作步驟或者理論問題進行獨立完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各個實驗步驟得出的數據,全部都輸入到對應的網址當中[2]。為了從根本上盡可能避免失誤率過高等問題,通過對多媒體演示的方式直接將電流傳到現象,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學生們不僅能夠對電磁感應現象的整個原理有所了解,而且還能夠在該知識點的基礎上,聯想到其他相關的物理現象。
教師在日常教學時,可以以邊操作邊講解的方式為主,提醒學生們在知識點拓展之后,要與原本的核心內容進行聯系。切記不能夠過于依賴信息技術,要重視日常操作,對學生們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鍛煉。比如在對“電動勢”相關知識點進行教學時,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起到一定的模擬效果。通過對軟件的應用,對電路進行模擬,包括燈泡、導線線路等,整個操作中利用串聯方式將直流電源進行有效連接。在開啟電源之后,電鍵處于閉合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小燈泡的亮度會從光亮的狀態逐漸變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展開深入的思考。通過對軟件的利用可以對相關器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將直流電源直接改變成為線圈以及條形磁鐵。此時要引導學生們思考,如何能夠將燈泡重新點亮。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的有效落實,不僅能夠對整個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豐富和完善,而且還可以保證教學的直觀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
電磁學教學中,要想保證學生們實踐能力的強化,要與理論知識進行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比如在“電磁感應的基本定律”相關知識的教學中,對計算機課件進行合理的應用。通過對模擬實驗的有效操作,能夠對相關參數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對50匝圓形線圈兩端點a、b分別處于電壓變連接。緊接著對整個線圈磁通量的變化規律進行觀察,學生們可以帶入“E=BLVsinθ”的公式,對相關數據進行驗證。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具有的便捷性特征,而且直觀性非常強,有利于幫助學生們從多角度出發,對物理現象進行深入思考。
高中物理的電磁學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們的各項潛能進行不斷深入挖掘,同時對我國教育結構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優化和完善作用。在這一基礎上,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直接性和單一性。對信息技術進行合理引進和利用,這樣才能夠保證高中物理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