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華
(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一中 吉林公主嶺 136121)
新課程教育背景下,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夯實學生政治學習基礎,同時可以培養學生文化傳播意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質。本文就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進行分析。
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其包含著豐富的愛國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使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將兩者充分融合,使學生在文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什么是家國情懷,什么是民族責任,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1]。
傳統文化,具有培養學生健康思想品質,健全人格的教育價值。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此。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自強精神,使學生在了解中國的優秀文化基礎上,學習到更多好的內容,促使學生精神品質發展。這樣一來,不僅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中華精神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教材,是教育工作開展的根本。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政治教育工作時,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每一章節的教學重點與目標,并根據此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開展教學活動。通過以教材為主的傳統文化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具針對性,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更加具體的認識,促使學生政治學習能力與傳統文化傳承意識形成。
例如,學習《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成長的付出,提升學生的感恩意識。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我國傳統故事孟母三遷或臥冰求鯉的故事,讓學生從第三方的角度,感受到父母為孩子不求回報的付出,使學生對父愛、母愛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2]。在傳統文化滲透前,教師可以與學生互動:同學們,你們覺得家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占據著怎樣的地位?學生1:我認為家庭就是我們的港灣,無論在外面我們遇到多少的困難與問題,都可以在家庭上得到彌補,父母會給予我們溫暖,使我們成長過程變得更有安全感。學生2:我認為爸爸媽媽在我生命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他們給予我生命和無私的愛,并且不求回報的照顧我、撫養我,教會我基本的技能,讓我們學會如何做人,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代替的角色。當師生互動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孟母三遷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孟子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與學習環境,而付出的一切。故事播放后,引出課本知識,讓學生對家庭、親人產生更加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學會以感恩的態度對待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提升學生的家庭情感。通過這一傳統故事的融入,可以使學生對課本知識產生更加具體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文化知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促使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初中教育中,運用傳統文化組織政治教學時,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討論,并利用政治學科內容,從政治角度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使學生將兩者充分的融合,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視[3]。以往教學中,課堂教學氛圍比較低沉,多數由教師講學習聽的方式完成教學活動。對于初中生來講,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無法提高學課本知識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就傳統文化內容與課本知識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通過這種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鞏固學習基礎,提升政治學習有效性。
例如,學習《了解祖國愛我中華》章節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播放我國的歷史,將最近幾年我國發展歷程,從改革開放開始,到后來的航天技術發展,到目前的5G應用全部呈現在多媒體視頻中,結合視頻對學生問道:同學們,我們國家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奴隸制政治,直到后來人民當家做主,我們的國民做出哪些努力,在未來國家發展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展示個人價值,促使我們國家更好發展?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學生交流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我國現代發展情況更詳細的展示出來,讓學生對國家發展歷程進行對比,增加討論的效果。該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意識到國家發展的不易,明白自身在國家發展中的責任,以此提升學生的民族責任意識,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道德品質。教學活動中,結合課本知識合理選擇傳統文化素材,利用課堂討論,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熱情,以此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習效果,促使學生能力、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