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臻
(寧夏同心縣豫海回民中學 寧夏同心 751300)
當前強調核心素養,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講解知識之外,還要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目標,把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落實到教學各環節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教學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對學生的思路拓展、積極探究具有積極影響,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化學學科和生活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很多化學反應以及變化都能夠在生活中看到。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能夠讓他們自主思考,對思維進行拓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1]。
通過在教學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這樣學生就能進一步認識化學知識內涵,認識到知識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學生具備正確的化學觀念之后,就能夠有效的探索不同領域的化學知識,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深刻認識到化學學習的價值,這樣不僅能夠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能夠為他們的職業規劃奠定基礎。
核心素養視野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不同層次中的物質情況,認識和感受物質材料多樣性,正確的對物質形式進行分類;還要給學生設計多種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物質的組成部分、具體性質、結構形式,可以將原子、元素、離子、分子作為著手點;教師還要引導他們從宏觀以及微觀角度認識和掌握知識,學會多種角度觀察化學物質,系統的學習知識,并以這一視角作為問題分析以及解決的依據。在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方式,教師可以依據知識點在不同層面的表現,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到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比如,在學習“氯及其化合物”時,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氯水的成分”,教師就可以給他們建立觀察平臺,給學生展示氯水,先給學生講解其在宏觀角度的變化顏色,讓學生認真觀察,認識和把握化學平衡原理,了解氯水中有微觀粒子。然后教師要演示氯水顏色變化過程,讓學生就微觀角度觀察實驗過程,系統學習知識。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記憶效果。
實驗是化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化學有很多的實驗內容,通過實驗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往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一般是演示實驗,把實驗的現象以及結果展示給學生,這會限制學生思維以及推理能力的發展。當前教師要注重實驗教學,細化實驗內容,讓他們自己思考和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果,進一步找出規律,深入理解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比如,在學習“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時,教師可應用碳酸鈉和鹽酸反應,讓學生分析實驗裝置,并進行合理的創新。比如,在對產生反應的裝置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選擇廣口瓶,體積大,實驗中要消耗較多的試劑,若是加入的濃鹽酸量不夠,就不能再添加,會影響到實驗的現象,甚至是失敗;選擇濃鹽酸當作試劑,由于其容易揮發,會影響到實驗現象;氣球易漏氣、脫落等。針對實驗中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創新。學生思考之后結合實驗裝置運用了“Y”形管,基于創新裝置,可以解決問題,提升裝置的科學性,還能夠降低環境污染,讓實驗變得更環保、安全。
社會責任也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的這一素養進行培養[2]。教師要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依據學生生活,讓他們自主進行學習活動,深入分析課本,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指導,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比如,在學習“硫和氮的氧化物”時,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生活情況,給他們展示空氣質量的數據圖,讓他們觀察,通過設計相關的問題,如“空氣質量指標中,SO2與NO2是什么物質?為何二者的指數當作評定空氣質量的標準?二者的危害是什么”,讓學生自主思考。要促進探究活動的開展,教師要運用案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一般人們會運用NO2溶于水生產硝酸以及一氧化氮的方式,減少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然而基于觀察以及分析,NO2并未都轉化為硝酸,只有一部分完成轉化,要怎樣設計實驗才能讓其完全轉化呢,解決硝酸生產問題和污染物排放?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并進行操作驗證。基于小組合作探究,能夠把理論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效的結合,引導學生探索問題解決方法。在化學教學中聯系生活問題,可以對學生的環保意識進行培養,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積極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落實,同時也要認識到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提升化學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