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科
(重慶市大足第一中學校 重慶大足 402368)
新課改的深入、社會的發展前進,對人才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通過對高中歷史教學分析和研究發現,灌輸式教育依然是當今教學的重要模式。所以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開展,在提升學生成績上促進高中生歷史素養的發展是教師必須面對的現狀。所以立足核心素養,創新歷史課堂教學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歷史核心素養指的是歷史課堂中核心素養的充分展現。基于歷史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除了做好日常教學,夯實學生歷史基礎,發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外,還要從歷史學視角引導學生分析和看待問題,并結合自身經驗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我國眾多歷史學者一致認為:歷史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展現出來的一種敏銳性、知識連貫性,可以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發展的高貴品質。中國教育部對歷史核心素養進行了如下界定:學生在歷史學習形成的品格、提升的能力的綜合體現。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不僅可以體現歷史的教育特征,還能讓學生系統把握歷史內容,并突顯歷史的可教育性[1]。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立足點,也是衡量一節課效果的標準,更是一節課的指導思想。歷史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科學、合理決定著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所以教師要將核心素養滲透于教學課堂的各個環節,融入到目標中。所以教師在設計歷史課堂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核心素養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目標中,綜合好新課改標準、學生歷史學情、課堂內容等各種要素,進行合理的滲透。比如在講學“漢代到清朝”這部分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各個朝代制度的特點,并利用實例闡述相關制度的演變。此時教師就要基于這一標準將課堂目標細分,從中央監管到科舉制度等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列舉出來,不僅要囊括不同朝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也要對中國古代的專制制度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做出闡述。總之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將目標落實到課堂中來,如此才能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才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要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發展學生歷史理解能力為主。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保持思維的高度活躍,并對史料開展深入研究,以完成學生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變。當然問題情境的構建不是簡單的羅列問題,要突出問題的質量、做到層層遞進,以推動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以《偉大歷史轉折》這節內容為例,為了從文革過渡到工作重點轉移的教學中來,教師可以設置梯度問題,通過不斷遞進幫助學生找到最終答案。一,身為一名國家領導者,面對國家內亂如何應對?國家內亂出現的原因,為什么沒有獲得改變?如何突破的瓶頸。通過問題的層層遞進,鼓舞學生利用文獻了解歷史發展,探尋歷史解釋,以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歷史解題能力。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包含眾多的人文信息。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發揮歷史人文學科的本性,整合學科中的人文信息開展教學,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通過人文教育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為了實現如上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善用歷史事件開展教學,體現歷史生命觀念。比如在學習“虎門銷煙”這節歷史內容的時候,在做好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分析林則徐的精神(不顧個人安危開展硝煙體現了林則徐的家國情懷)。通過歷史人物生平事跡的介紹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并從戰爭中認識到人的生命的可貴、人的渺小,進而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精神,并推動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新課改強調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等教學模式,所以高中歷史教學要加大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和探究意識。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突顯,并在學生的互相交流和探究中深化了學生的理解,并挖掘了歷史現象背后蘊含的本質,以提升高中生的歷史綜合能力。例如在“百家爭鳴”這節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同學劃分為5個小組,一個小組當諸侯國國君,剩下小組分別代表儒、道、法、墨,通過課堂辯論,明確自己小組的治國之道。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積極參與到了課堂中來,而且在學生準備辯論材料的過程中,對各派觀點、原因、治國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以推動著學生唯物觀核心素養的發展[2]。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基于歷史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以積極心態進入到歷史學習中來,并通過對歷史人物、背景的批判和反思,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最終提升自身的歷史素養。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認識到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而且將其作為學科教學的最高目標納入到了課程目標體系中來。但通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和研究發現:我國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依然處于初始階段,沒有形成系統化模式,只有教師加大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總結,積極改進教學模式,才能推動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深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