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國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第一中學 寧夏青銅峽 751600)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量非常大,雖然也非常尊重傳統文化,但卻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相較于小學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社會經驗、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比較強,能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更為深層次的理解,為高中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利基礎[1]。隨著西方文化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增大,作為高中語文教育者,必須要擔任起自身的教育職責,要將傳統文化教育和高中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在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深度和魅力的同時,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社會各領域對于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雖然國家教育部門也要求學校教育要做到全面育人,但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過于注重學生對考試內容的學習和記憶,忽視了對文化背后深層次內涵的學習,使學生無法感受文化的魅力,不利于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雖然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老師意識到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教學中實施了傳統文化教育,但卻存在傳統文化僅圍繞古詩詞和文言文推進的情況,并沒有將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完美銜接起來,使傳統的教育過于形式化,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降低語文課堂的教學水平。
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過程中,良好文化氛圍的營造,既能夠保障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能夠保障其鑒賞的效果,可以提升契合教育的質量。但實際的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沉悶文化教育氛圍的問題,使學生的鑒賞能力不足,文化素養較低。
老師肩負著教師育人的使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可以促使學生不斷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和挑戰自我。高中生即將面臨著高考,學習的壓力較大,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能提高教學的質量。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做好整體的規劃工作。比如在教學《師說》課文時,除了要對全文翻譯外,還要做好對作者簡介、歷史背景的介紹,并要一些歷史典故、生活實例等融入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的結合。本篇課文對向他人學習的精神進行了闡述,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積極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在文章的結尾處還以孔子的言論,對其進行了論證,進一步強調了不恥下問精神的重要性。通過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科學規劃,能將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契合起來,讓學生受到不恥下問傳統精神的熏陶[2]。
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契合的過程中,老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在興趣的驅使下更加主動地學習,更好地保障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效果。而在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的過程中,多樣化教學的運用必不可少,如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為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契合提供有利環境。比如在教學《鴻門宴》課文時,老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相關的影視劇片段,讓學生在觀看中對其學習產生探究興趣,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另外,課堂教學中老師還可以對鴻門宴的故事進行完整的講述,讓學生對故事發生的由來進行了解。通過對不同教學方式的結合,更容易讓學生對鴻門宴故事后背蘊含的文化進行理解,實現高中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的契合,促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文學名著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為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提供新的路徑,讓學生對文學名著有深層次的了解,將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當前很多高中生對文學名著的了解都比較淺顯,而且學習的興趣也較低,這將會局限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契合效果。因此,老師要根據高中生的個性特點,為他們推薦個性化的文學名著書目,增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驗性閱讀中,非常自然的接受傳統文化,并對其中蘊含的情感進行感悟和升華,提高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融合效果。比如向學生推薦《論語》《詩經》等文學作品,促使學生在有效閱讀中,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蘊。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文學作品閱讀,只要是積極向上的內容都可以,進一步保障其閱讀的效果。
良好教學環境在滋養學生心靈方面的作用突出,非常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朱自清先生所著的《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作者通過對荷花的描寫,對荷花所具有的高尚品德進行了贊美,也表達出希望自己和荷花一樣的情感。由于這篇課文中的景色描寫內容較多,在具體教學中,老師可以以多媒體為教學工具,對其中的圖片和視頻進行展示,讓學生沉浸在與課文內容一致的情境中,并輔以精細的講解,讓學生對作者所描寫的純真世界產生向往之情,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意義重大,老師要加強對具體契合路徑的創新研究,真正將傳統文化熏陶、感染學生的作用發揮出來,促使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為其今后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