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薇 顏 燕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0)
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教育環境和教育理念發生了重大變革,并催生了一系列智能化新型教學工具和教學平臺,如“課堂派”“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等。這些平臺為當前高職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對于高校教師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智能化背景下,一方面,高校教師能夠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結合教學實際,改善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智能化教學化解了時間和地點的制約因素,使學生可相對自由地定制個性化學習計劃。教師充分利用智能化教學手段,是實現系統化數字校園、構建智慧課堂的關鍵步驟。
通常情況之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在課堂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對教學的內容上并沒有發言權。[1]我國的高職教育注重對實踐人才的培養,在“理實一體化”的高職教育模式下,結合智能化時代背景,利用信息化技術平臺,學生能夠隨時獲取各種在線課程資源,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知識傳輸和單一互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計劃,不拘泥于課程表上所安排的學習時間。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智能化平臺上發布的教學資源中,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預習和復習,為自己定制一套專門的學習內容和計劃。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上課地點局限在四方教室中,教學資源拘泥于課本教材。在智能化背景下,教學地點不僅限于課堂或教室,而是延伸擴展到了課堂和教室以外的任何網絡終端場所。阿爾文·托夫勒認為,在將來的教育中,在家上學和在線教育模式將成為教育行業主流,學校的界限將逐漸變得模糊。[2]與此同時,智能化背景下,共享理念的不斷推廣和深入,使得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元。各種平臺上的開放式教學資源,讓知識的獲取不再受到限制,各種免費資源可供學生選擇和學習。隨著教學資源平臺的開放,課堂主體逐漸泛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這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讓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課堂派”是一款高效在線課堂管理平臺,被用于國內的教育機構或組織中,為教師及學生提供便捷的班級管理、作業在線批改、成績匯總分析、課件分享、在線討論等服務。[3]智能化背景下,開放性教學資源結合移動終端的技術支持,完全顛覆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地位翻轉。
《財務管理實務》是江西財經職業學院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智能化促使數字校園及智慧課堂的形成,讓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課前線上視頻引導,課中協作式師生互動,課后線上鞏固輔導的創新模式來進行課程內容的推進。該課程為2學分,每周4課時,選用教材:《財務管理實務(第2版)》,主編:周星煜、鄧燏,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本文以第一章第二節《資金時間價值》為例,計劃6課時。教學任務:1.一次性收付款的計算及應用;2.年金的計算及應用。
教師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1.明確教學目的:培養學生建立資金的時間價值觀念;2.把握教學重難點:復利及年金的計算和應用;3.搜集實用案例和資料。比如,我們今天把100元存入銀行,在年利率為10%的情況下1年后取出,可以得到110元。為什么會多出這10元?這是因為銀行占用了這筆資金后需要支付給我們報酬,這個報酬就叫做利息。從數量上看,今天的100元和1年后的110元并不相等,但從價值上看,兩者是相等的,由此引入資金的時間價值概念。4.線上課程建設:在“課堂派”平臺開設課程,并邀請學生加入課程團隊,將前期搜集并制作好的視頻和資料上傳至班級中的“資料”區,要求學生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學習;5.督學并收集學生的反饋:通過平臺中的“數據分析”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通過平臺中的“私信”交流可以接收到學生發出的疑問反饋,教師可根據總體學習情況對課堂教學進行統籌和設計。
結合“課堂派”平臺,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1.教師講解環節:略講簡易知識點,精講重難點。在“課堂互動-發布課件互動”區同步展示授課課件:對于教材中資金時間價值的含義、單利與復利的概念、年金的種類等簡易部分,稍作解釋即可;對于資金時間價值的內涵、復利和年金的計算及應用等重難點,著重講解;2.學生問答環節:針對學生課前預習反饋的問題,可以在課中指定學生來進行回答,增強課堂互動。同時,教師也應為學生準備與知識點相關的課堂練習,尤其是涉及各種年金計算的知識點應用。教師可利用平臺中“課堂互動-提問-點名提問或隨機提問”,還可選擇“搶答”增強互動效果,根據學生問答表現設置獎勵,在“課堂互動-表現”中給予“獎勵星星”的操作,為后期學生考核環節提供記錄。教師有效利用平臺功能,就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樣化教學形式。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課前和課中所學知識內化于心,教師應在課后發布鞏固和強化練習。“課堂派”中設有“測試”區,教師可自行編輯試題和答案,設置分值和自動批改,發布在平臺上供學生作答。平臺上學生所有的操作和表現,都會在“數據分析”中被統計和展示出來。可視化的數據反饋,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線上的課后測試結合獎勵機制,讓學生發現知識漏洞,及時填補,調整學習節奏,成為學習主導者。同時,教師也可根據前期的教學效果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更新和改進,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短板,不斷完善教學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智能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高校要與時俱進地設置相應的教學課程內容,提供相應的教學設施環境,為構建智慧校園提供保障。同時,高校還應關注企業與社會對人才的技能需求和素質需求。高職院校要面向社會需求打造培養方案,其教育目的和理念就是向社會不斷輸送實踐型和應用型人才,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幫助學生適應就業。
智能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師是引領者,學生是主導者。高校要打造智慧校園,就要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智能化時代充滿著機遇和挑戰。在各種資源共享的平臺上,高校教師只有不斷更新知識體系,開展與時俱進的終生學習計劃,才能做好教育大軍中的一員,為高校教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智能化背景下,社會經濟也在發生著轉變。為了順應當前形勢,我校在打造數字校園、智慧課堂的進程中,結合了“課堂派”這一在線平臺,為《財務管理實務》課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在今后教育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市場要求進行職業素養的培訓提升,推進教育改革提升,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