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子明 梁彥慶 左曉玉 張寶喜
(1.河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4;2.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4)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頒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1],研學旅行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展開。當前,我國的研學旅行活動具有類型多樣、多方參與、集娛樂性與教育性于一體的特點。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研學旅行仍存在重游輕學、活動規劃不夠科學、研究性學習較少等現實問題[2]。項目式學習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參與合作學習與探究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素養。本文以“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研學旅行為例,探討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研學旅行中的應用,旨在促進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深入開展。
項目式學習以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和發現學習理論為基礎,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執行項目的教學方式,其實施步驟主要包括選定項目、制定計劃、實施探究、作品制作、成果展示、交流評價等[3]。該過程可分為“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評價”三個階段。首先,教師以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符合學生興趣的前提下挖掘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項目主題;其次,學生自主制定項目計劃,搜集相關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制作項目產品;最后,教師開展項目評價,評估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的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狀況。
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旨在讓學生走出校園、在旅行中學習地理知識、開拓視野、升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項目式學習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提升。教師將兩者進行融合,一方面可為研學旅行提供切實可行的實施流程,保障研學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研學的知識價值、實踐價值和育人價值,有效解決“只游不學”的問題。教師通過項目式學習開展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這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跨學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地理實踐力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1.選定項目。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地貌以花崗巖地貌、巖溶地貌為主,沉積相地層自然出露、界限清晰,此外還有河流階地、海蝕海積等地質遺跡,是重要的科普研學基地。教師在學生學習了“營造地表的形態”和“三大類巖石的轉化”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選取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為研學基地,確定以“探討不同類型地貌的成因及形態特征”為項目主題開展研學活動。
2.制定計劃。研學前,教師對研學地點進行了考察并結合學情制定了研學旅行手冊,內容涉及基地簡介、景觀介紹、項目目標和任務等,通過展示歷屆的研學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組,每組4~6人[4],再說明研學旅行的時間規劃、相關規則以及需要準備的工具。
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式學習的核心,具有真實性和挑戰性的特點。在活動探究的過程中,師生共同研討,將項目主題分解為若干個子項目問題,以方便研學活動的展開。例如,教師可設置如下項目來驅動問題:a.觀察雞冠山的巖層關系,說出它是何種地質構造;b.說明象鼻山、溶洞、溶溝的形態特征及形成原因;c.吳莊“九龍壁”是何種地質構造;d.黃金海岸的沙丘是如何形成的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積極上網查閱資料、觀看地質地貌慕課視頻、詢問指導老師、開展實地考察等多種途徑對一系列問題展開深入探究。例如,針對“溶溝的形態特征及形成原因”這一問題,各小組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或根據個人知識積累通常能夠得出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且易被流水溶蝕的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協助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啟發指導,同時也可為項目方案的實施獻計獻策。
在評價階段,教師先向學生說明評價標準,幫助學生明確目標,激發其學習動機。之后,學生整理研學活動的筆記、照片、視頻等資料,并結合自身的研學體驗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項目產品,包括思維導圖、地圖繪制、PPT、錄像、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接著,師生共同開展項目評價。項目評價要注重將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其中,過程性評價可將學生的旅行照片、筆記、錄音、日記等作為參考資料。發展性評價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終結性評價則以項目產品為依據。此外,評價主體也需多元化,可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家長評價等,通過全方位評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2]。
綜上所述,教師可將項目式學習融入高中地理研學旅行之中,使學生在親身參與項目任務的設計與實施中實現對區域地理問題的綜合認知,在自我建構與體驗反思中形成地理核心素養。
項目式學習深入貫徹地理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有效地將研學旅行與課程內容、野外實踐、問題探究融為一體,有助于提高研學旅行的質量和效率。然而,如何在研學旅行中進一步明確小組分工、實現學生專業知識的過渡、合理安排研學時間等還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