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213)
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二者皆為高等院校工作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互聯網信息的快速傳播,一些外來文化與異域文化形態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巨大沖擊。面對新的社會形勢,高校思政、黨建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絕不能放松懈怠。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情況直接影響到高校整體的教育質量。黨建工作的開展目的在于擴大黨員基礎,拓展學生黨性思維,傳播黨的先進思想,弘揚黨的領導精神,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黨性素質。將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有機結合,不僅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還可有效擴大黨建工作的影響力。因此,高校工作應積極推進思政、黨建工作的協同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育人機制,將高校在校大學生培養成思想先進、知識扎實、技能過硬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從本質上來說,二者無論是工作內容還是教育目標皆存在一定的共通之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組織、制定育人計劃時,要將協同發展理念融入其中,為高校教育教學、活動實踐等工作的開展提供先進性、系統性的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接受更加全面、系統的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還需要高校結合當前社會形式,構建目標型、開放型、創新型的教育發展模式,以推動思政、工作的協同發展。[1]
目標型教育發展模式,即根據國家、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人才培養具體目標,優化、調整思政、黨建工作實際內容,為二者的高效開展夯實基礎。除此之外,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切勿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應結合當前的時代特征、社會形式,創新教育工作理念,明確自身的教育定位,以確保思政、黨建工作的開展符合社會發展主流趨勢,如此才能為高校大學生提供科學、正確的思想指導。
高校思政、黨建工作的開放型發展,要根據學校辦學風格、專業特色以及學生特點開展針對性教育與發展指導,鑒于學生認知能力、專業發展需求制定層次分明、主題鮮明的思政教育內容與黨政工作計劃。然而,教育與工作的具體實施也要在既定目標的指導下開展,如此才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縮短不同學生之間的認知差距,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整體進步,實現高校“三全”育人目標。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已經實現了各類信息數據的更快傳播,高校也要緊隨時代發展,積極構建信息化教育平臺,利用高校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校園內網等信息平臺更新、發布思政教育內容與黨政工作信息。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可確保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從而達成高校教育縱向發展的目標。
高校思政、黨建工作的創新型發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者的開展實施絕不是為了應付上級教育主管部分派發的工作任務,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思想認知、綜合能力、知識技能、核心素養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時代特征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創新工作的內容與形式,積極探索具有時代性、針對性的工作方式方法,博采廣納,銳意創新,豐富工作內容與形式,并逐漸形成自身思政、黨建工作特色,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強化自身黨性思維,提升自身思政覺悟,為思政、黨建工作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高校思政、黨建工作的發展與革新對高校大學生的個人成長以及未來職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推動高校思政、黨建工作協同發展的探究實踐過程中,學校應積極搭建二者協同發展平臺,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有力支持。學校可通過搭建協同發展平臺,進行教育資源、工作信息的共建共享,以不斷優化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機制,切實體現黨建工作的發展成果。在校內教學實踐方面,教師要善于利用平臺教育資源,以不斷強化自身教育能力,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具科學性、專業性、全面的教學指導,從而引導在校大學生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理解黨的方針政策,提升大學生的思政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學校還要積極探索、構建校外協同發展平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要積極建立與社會各界的良好聯系,聯合相關企業與媒體組織,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具實效性的思政指導。另外,為推動思政、黨建工作的國際化發展,高校還要注重與外企、國際學校等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最大限度地為在校大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2]
總之,本文通過對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協同發展的現實意義分析,為了培養具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新人,保證所培養出的人才能夠與社會人才需求對接,能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出一份力。高校思政、黨建工作應不斷探索,構建目標型、開放型、創新型教育發展模式,搭建協同發展平臺,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將高校大學生培育成為具有一定思政素養與黨性覺悟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