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旦草
(甘肅甘南瑪曲縣藏族中學 甘肅甘南 747300)
學生的沉默與課堂學習氛圍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同時也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了壓抑,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課堂中,活躍的學生非常受教師的寵愛,與教師互動的機會比較多,知識掌握得牢固,于是這些學生就非常喜歡發言,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那些在課堂中越是沉默的學生,就與教師的距離越來越遠,成績越落后,成績越是落后,學生就越沉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學生伴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一部分學生會出現叛逆、不服從管教的現象。有些學生當眾被教師訓斥過,心里覺得過意不去、丟面子,因此就常常利用沉默來回報教師。這種僵化以及對立的師生關系,會讓教師與學生都感到壓抑,可想而知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理想。
在農村,很多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上課經常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奏。很多學生覺得上課就像在聽“天書”一樣,越聽不懂就越不想聽,越不想聽就會越聽不懂,導致最后很多學生都放棄了,在課堂上干一些別的事情或者是發呆,睡覺,保持沉默。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依舊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在課堂教學中通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倍感無聊,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在課堂中也不樂于發言,最后就保持沉默。[1]
在新課程不斷改革以及發展的背景下,其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創建具有新意性的閱讀目標,從初中生的性格特點出發,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調查表明,初中生是喜歡閱讀的,教師需要從個性化著手,構建學生自主閱讀平臺,讓學生不再是為了考試而讀,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情感為線索,學會欣賞文章、分析文章、評價文章,拓展學生的思維面。例如,教師在講解魯迅先生的《社戲》時,教師可以將作者理想中故鄉的畫面借助多媒體進行呈現,學生在觀看視頻或者圖片時,眼、口、耳、手等都運用起來了,將自己身臨其境到文章中。學生在閱讀之后,就能夠將閱讀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感情都投入到情境當中,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也能夠得到體現,最終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研究者,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有著很強的需求。教師可以將這種需求應用到情境教學中,讓學生在語文教學里扮演發現者,探究者,研究者,在滿足他們精神需求的同時,又能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異彩紛呈的民風民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引導學生區分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的民風民俗。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民風民俗的短片,將學生帶進民風民俗的情境中,讓他們了解與民風民俗相關的知識。教師通過這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學習,探索與文章有關的知識。
教師不應該只在課堂中關心學生,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學生,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溝通,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教師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與學生打成一片,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地將教師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遇到問題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心里有什么想說的話可以直接與教師交流,教師可以時時與學生進行心連心交流,面對面溝通。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才愿意親近與信任教師,愿意多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2]
總而言之,“沉默”不是每一個學生的本色,每個教師以及教育工作者都愿意看到學生們高高舉起自己的雙手,勇敢、大膽且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特點,創建出更好的教學方法,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搭建一個舞臺,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價值的機會與空間,讓“沉默的學生”真正成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