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成芳
(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 江蘇張家港 215626)
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是教育事業的基本組成部分,在積極倡導家校合力的形勢下,如何在復雜的關系中明晰方向,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任正非管理上的“灰度思維”與教育上的“灰度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認為,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可以借鑒這種“灰度思維”的妥協、寬容與開放的哲學思想,更科學、合理地開展共育工作。[1-2]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但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家校共育中,存在著以下問題。
在傳統的家校共育模式中,老師和家長的價值觀總體上趨于一致,但是在實際中,學校的教育一味地追求家長配合,并未能契合家長的要求。另外,在農村小學家校共育過程中,大部分學校過于重視學生群體的普遍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導致家校共育缺乏針對性。
校園環境在不斷優化,社會環境卻越來越復雜。家長對于學校和老師的指指點點不勝枚舉,導致家校溝通出現嫌隙。另外,農村家長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道德、價值理念等能力發展,進而導致家校共育缺乏一定的寬度和深度。
機遇也往往隱匿于困境之中。我們只要深入思考,積極行動,不斷修正與更新,必定會找到科學推進家校共育工作的途徑,為持續的教育行為積蓄能量。
堅持正確的方向,與妥協并不矛盾;相反,妥協是對堅定不移方向的支持。當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協,原則也不可以妥協,但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協。
1.意識上的妥協
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指導思想呈現多樣化和很大的隨意性。我們教育者在意識上要降低姿態,適當地妥協,努力構建社會化的教育模式,把家長與其他有識之士納入學校“伙伴”范疇,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行為上的妥協
適度的妥協不能僅僅停留在意識形態,更要落實到行動中。為爭取到家長的配合,我們就要與家長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我們作為合作關系主體之一要適度妥協,為家長提供方法指導、心理構建、行為導向等方面的內容,形成教師和家長平等、相互指導的氛圍,形成雙向的、尊重的、豐富的交流。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當家校共育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換一種心態,“大度”寬容,給予雙方互相的尊重。
1.“對癥下藥”的寬容
寬容不應該是“隨意的”,而應該“有針對性”。曾經有個家長,只要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點委屈,就會鬧得天翻地覆,甚至揚言要上告教育局。我想,既然他是這種“火爆”性格,就對癥下藥。我找他談話,沒有指責他的不足,而是耐心地溝通。當他感受到我的真誠后,就說出了心里話。我發現他嘴硬心軟,是個熱心腸。于是,我和班主任商量,讓他擔任家委會成員。每次他出力,我們都在群里大力感謝他,慢慢地,他改變了,孩子在他的影響下也越來越出色。
2.“天長日久”的寬容
寬容不應該是偶爾的施舍,而應該是長久的關注。我校外來務工人員比較多,大多數家長從事時間長、任務重的工作,有些線上任務沒有余力完成。針對這一部分家長,我們要改變指責、抱怨的行為,給予他們長久的關注。曾有一個家長從事農業生產,對電子產品一竅不通,有些任務又必須在手機上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就把他們喊到身邊,一步一步地教。在指導他們的過程中,我包容他們的不足,天長日久,家長感受到教師給予自己應有的尊重,在心理上真正感受到平等。
3.“有條件”的寬容
教師不能隨意地寬容,應該是有前提和條件的。一次我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說自己睡過頭不能及時把孩子送到學校,他提出讓我們老師不要因為這個原因批評孩子遲到。但據我了解,這個孩子已經連續幾次遲到,都是因為家人送得比較晚。于是,我和家長溝通,可以不計較之前的數次遲到,但接下來要進行約定,不能再次遲到。正是有條件的包容,少了指責、少了難堪,我們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而孩子再也沒有遲到過,這樣就達到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適度妥協是為了目標的實現,大度寬容是雙方尊重的前提,那么,“有序開放”則是構建家校共育模式的路徑。
1.開放家校合作交流的渠道
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取消群“禁言模式”,使家長有序地與老師溝通;開設“家長講堂”,讓家長優秀的教育方法得以傳播;舉行“家校沙龍”,聆聽家長心聲;“24小時熱線”,解決家教問題;“線上溝通”,交流最新教育情況……我們要多形式地開放家校合作交流渠道,才能使家校互通、合作真正地富有成效。
2.開放家校教育形式的多樣性
學校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采取“請進來”的策略,設立“校委會”“班委會”,把家長請進學校,共同商討制定工作目標、計劃,讓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一份子,既增進了對教師的理解,又充分喚醒了家長的主體意識,調動了家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開放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
有序的家校共育是個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學校要集中各方面力量。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指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成為家校共育的風向標,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和督查中,我們更應該加強有關家校共育的組織建立與管理,深度協同教育,充分發揮各因素的整體效應,形成教育合力。
著名教育家馬文·柯林斯認為,一個好的老師,并不是一個“孤膽英雄”,需要團隊精神,需要協調工作。學生人生中的每一次一帆風順,都離不開學校、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應摒棄“黑”與“白”,在灰度教育的哲學思想下,構建“妥協、寬容、開放”的家校共育新模式,建立培養學生成長的通途,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