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深宏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建橋中心小學 廣東梅州 514348)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群體進入城市發展,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逐漸增長,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面臨極大的缺失[1]。首先,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基本上是與祖輩群體一起生活,由于祖輩群體的年齡較大,在照顧孩子方面難免存在精力不足的問題,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慰藉,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其次,農村老齡群體的安全意識較為淡薄,對于孩子較為危險的行為不能及時地制止,導致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堪憂;最后,由于農村老齡群體受教育水平較低,無法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影響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
相較城市而言,農村中小學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普遍存在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首先,農村中小學受自身地域限制,所獲得的教學資源較少,難以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健全的教學設施支持,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降低;其次,由于農村的生活條件較差,對高素質教育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導致農村中小學的教育工作缺少相應的人才支撐,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育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并且,由于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不足,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較少,造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銜接不暢。
現階段,部分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仍未明確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不足[2]。首先,部分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對留守兒童的信息收集不全,無法根據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為留守兒童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服務,導致師生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農村中小學的教育工作得不到留守兒童的支持;其次,部分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知識教育不足,對于留守兒童的危險行為不能及時地制止并糾正,導致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進而造成農村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家庭之間矛盾頻發,給農村中小學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為解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農村教育工作者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提升學生家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認知,從而實現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重塑。首先,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家庭教育相關知識的宣傳,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其次,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鼓勵學生家長任選一人留在農村陪伴學生,從而保證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工作可以得到一定的人力資源支撐;最后,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學生家庭,帶領孩子一起進入城市發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還可以降低留守兒童的數量。
為解決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地方政府部門應增加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源投入,從而滿足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學習需求,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營造更為優質的學習環境[3]。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的重視,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資金的支持,為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的獲取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其次,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免外來務工子弟的受教育費用,從而鼓勵更多的農村群體在進入城市發展時,將孩子帶在身邊接受教育;最后,政府部門應加快新城鎮的建設,提升農村的經濟收入水平,不僅可以降低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可以增加農村教育事業對相應教育人才的吸引力。
為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各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明確學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與愛護。首先,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全面收集留守兒童的信息,不僅包括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還應包括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等信息。對于沒有監護人的留守兒童,教師更應給予額外的幫助;其次,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可以不定期組織留守兒童開展精彩的活動,從而拉近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留守兒童積極配合自身的教育工作;最后,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還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教育,及時制止留守兒童的危險行為。[4-13]
總而言之,為彌補城鄉之間的差距,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明確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從留守兒童的角度發現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從而為自身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正確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