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清 冉秋霞
(1.重慶市酉陽縣第二中學 重慶酉陽 409800;2.重慶市酉陽縣實驗中學 重慶酉陽 409800)
近二年試題分為A、B型兩套試卷,出現一些新特點。準確領悟中考試題新特點背后的導向意蘊,能夠為課堂教學指明方向、提供具體的改進策略。
突出與社會實踐相聯系的“實踐性”課程性質,促進學生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形成和發展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試題結合社會熱點、研學活動,以“社會體驗性”學習方式作為命題立意,創新性地設計問題要求學生作答,其實質上是在檢驗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是否切實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轉變的程度,由此引導教師充分認識“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在人才培養中的發展價值,促使教師立足實際去探索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使學生形成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體驗與感悟,進一步凸顯課程性質。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段銜接過程。試題以“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為本位,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引導初中課堂教學主動與高中階段銜接。教師要理性面對學生成長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合理選擇德育的內容,積極探索完善學科德育功能的途徑和方法。根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在法制觀念的引導下命制試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人身權利觀,引導學生加深對社會生活中常見違法行為的認知,尊重生命,強化守法意識、權利與義務相統一觀念,培養學生初步具備運用法律知識辨別是非,有序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命題導向意圖十分鮮明,強化對初中學生的法治教育,為后續高中階段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推動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法治教育系統化、科學化水平”的生動實踐。除開哲學基礎知識以外,試題所考查的知識內容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規定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內容標準關聯性較強,為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做好了必要的知識準備。關鍵能力側重考查學生的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等基本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這種命題方式新穎、獨到,對學生基礎知識水平、教材駕馭能力、邏輯推理、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文字寫作等綜合能力要求高,彰顯學科的理性精神,鮮活地體現了思想品德“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課程性質,深受高中教師歡迎。
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為一體的重慶直轄市,教育發展不均衡。在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命題機構對《道德與法治》教材考試命題做出了有益探索。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區縣使用A卷,創新試題的呈現形式,命題風格生動、新穎、活潑,對學生解題能力要求較高。民族地區則使用B卷。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教基[2019]15號)要求,依據近二年中考試題的新特點和導向意蘊,應當積極探尋教學改進策略,彰顯學科特點,提高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學科價值。
根據課程“實踐性”性質,充分挖掘、利用學校內部“活動類”資源和校外科技活動、公益活動、文藝演出、節日紀念、疾病防控、環保宣傳等資源,設計適合學生的“活動型”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制作研學方案、調查活動方案、解決問題的提案;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圖表等基本的統計工具,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文字描述能力。學生在親身參與、體驗的活動中,開闊眼界,善于思考,豐富知識,實現“體驗與踐行”課程育人價值。教師在具體設計這些“活動型”教學內容時,必然要加強與學校德育處、共青團組織等部門的銜接,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整體化、有序化推進。
從試題中可以解讀出命題的“技術密碼”:由生活現象“話題化”出發創設情境,將話題內容對接教材知識“學習化”,依據學習內容進行“問題化”設計,再把問題進行“探究化”處理,最后讓學生對探究結果“書面化”予以呈現,知識、能力、素養三者有機統一并浸潤在審題理解、解題表達之中。“五化”命題技術,在沒有丟掉傳統“雙基”考查的同時,更注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現場學習、語言表達、文字寫作能力。依據命題的“技術密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緊貼不斷變化的社會實際,緊貼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可以采用“五化”技術設計教學程序,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由于“五化”技術的運用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必須完善備課環節,借助學科組的集體智慧形成“大教案”,依托“大教案”教師再根據班情寫好自己的“小教案”,呈現教師個體風格。
應當通過教材內容安排、活動類型設計來實現《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引領初中學生思想、促進其精神成長”的核心價值。教師要圍繞“法治教育、公民意識、生命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四個方面,充實現行教學內容;要根據承載“知識”習得功能來認識并且恰當運用“活動設計”,實現其特定的思維功能和思想性意圖。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最特殊的一門德育課程,教師應當結合黨和國家最新的重大會議,及時地補充新知識,彌補教材編寫的滯后性,最大地發揮教材的德育價值。[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