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濱羽
(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疆教育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我國大部分高校對心理危機己經開始高度重視,但從目前科研成果來看,新疆高職院校缺少對大學生心理危機源和應對方式的研究,對于心理危機的預防也較為忽略。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和心理危機的概念從本質上來說無差異。但是由于學生所處年齡段的特殊性和高職院校環境的特殊性,使得高職院校范疇的心理危機有其特殊性。Johnson指出:“學校里的危機事件會帶來混亂,這種混亂會破壞整個學校的安全與穩定”。發生在學校領域的心理危機往往更具有傳染性,處理不好容易帶來整個校園的混亂。因此,學校領域的危機事件和心理危機值得特別的重視。
美國心理學家Caplan在1964年定義了心理危機的概念,即: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時(如親人亡故、突發威脅生命的疾病、災難等)時,個體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通常解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全面而深入的剖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的來源和誘因,才能更好的轉“危”為“機”,有效的化解危機[1]。故本問研究的重點是調查了解可能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的危機源(即心理危機得以發生的導火索)以及學生對危機的應對方式。
本研究選取新疆高職院校中的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大學生心理危機源調查問卷》和《大學生應激應對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399份。男生149名,女生250名。訪談大學生3名以及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心理學專家2名。
本研究心理危機源調查問卷借用西南大學代琦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危機源問卷》,該問卷心理危機源的維度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自身狀況和居住環境六個部分,共計33道題。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586一0.913之間,分半信度在0.539一0.895之間,總問卷信度0.875,說明該問卷的信度較好。同時,該問卷各維度與總分的相關在0,344一0.722之間,各維度的相關大部分在0.184一0.545之間。本研究所采用的大學生心理危機源問卷具有較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大學生應激應對問卷》選用的是段鑫星等編制的,該問卷將大學生應激應對方式分了五個維度,分別是解決問題,合理化,退避,自責和幻想,共計31道題。
通過對399名新疆高職院校學生的調查問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新疆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危機的主要來源。從對大學生六類危機源的比較來看,家庭因素維度上選擇嚴重壓力選項所占百分比是最高的,集中體現在:家人去世和家人患急重度疾病的危機源上。在家人去世危機源的選項上,選擇嚴重壓力的占44.48%。在家人患急重度疾病的危機源上選擇嚴重壓力的占26.42%。
其次是學校因素帶給學生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作弊或違紀被發現,學習負擔過重和考試不及格這三個方面,在作弊或違紀被發現方面,選擇嚴重壓力的同學占到15.72%。選擇學習負擔過重帶來嚴重壓力的占11.04%,選擇考試不及格帶來嚴重壓力的占10.37%。
通過以上數據比較,我們不難看出新疆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危機主要來源于對家人去世和家人身體疾病方面的壓力和恐懼。分析其原因,疾病和意外事件很難預測和控制,學生對不確定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不能合理的認知,正確的對待。此外,學業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壓力。通過與學生的進一步訪談和課堂觀察,高職院校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自控能力,上課玩手機,臨考時突擊或通過作弊的方式應對考試,存在較強的僥幸心理。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對于考試不及格科目達到一定數目的學生采取留級制,這對部分學生產生了較大程度的壓力。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在學業上不思進取,只求及格的態度,也反映了的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人生目標不確定,時常處于迷茫和混亂的狀態[2]。
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的應對方式的調查,學生應對危機時,在解決問題維度上選擇很符合的所占比例不高,具體表現在:選擇能理智面對困難很符合選項的占8.15%,選擇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很符合選項的占17.78%,選擇對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充滿信心很符合選項的占11.85%,選擇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很符合選項的占14.07%。選擇求助于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很符合選項的占12.59%。選擇制定克服困難的計劃并按計劃執行很符合選項的只占7.78%。更多同學在面對危機源時采用退避的方法,選擇盡量不去想煩惱的事,把不快的事埋在心底,想一些高興的事自我安慰,轉移注意力的比例較大。
以上數據表明:新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自我干預意識薄弱,危機自我干預態度消極被動。在應對危機時,心態上更多是逃避傾向,沒有主動尋求幫助的意向,缺乏有效的應對方式,難以徹底解決危機。雖然新疆高職院校也都設有心理咨詢機構,但是大部分學生因為害羞或自我防御,不愿意去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老師,從而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機。
目前,新疆高職院校心理危機干預流程(以某高職院校為例)主要是以下步驟:首先,班主任老師得知學生心理問題后會及時找該生進行溝通,了解基本情況,觀察其情緒狀態,并與其接觸的室友、同學和任課老師等相關人員進行交談,了解其在宿舍、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課堂上的表現,做出判斷。情況嚴重的報學院輔導員和學院書記,同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告知學生出現的反常表現和目前的嚴重情況,并向家長詳細了解該生的既往情況,爭取家長主動積極配合,來學校帶學生去醫院做檢查。在家長沒有到達學校之前,班主任老師會要求有心理危機的學生所在宿舍的室友對其進行看護,密切關注其一舉一動直到家長來接,醫院診斷需要休學的學生,學院報學工部備案。
在整個流程中,更多是班主任老師在承擔學生的具體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得到的幫助和支持很少,絕大部分班主任老師是不具備心理健康輔導或心理咨詢能力的,而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和各學院之間沒有聯動機制,在整個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心理健康中心,學院輔導員和學生社團以及相關部門也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此外,心理危機干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首先,在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采取監護過程中,被監護的學生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抵觸心理,認為老師把其個人隱私告知了其他同學,和老師之前產生信任危機,妨礙后續的危機干預。
其次,在告知家長學生情況的過程中,部分家長出現排斥、不配合現象。一些家長認為學校小題大做,認為孩子只是一時想不開,過一段時間就自然好了。部分家長不配合到校或者不能及時到校,讓學校全權負責,一旦問題加劇,出現不良后果時家長認為都是學校處理不當造成的。家長有以上反應主要原因是一些家長心理健康知識匱乏,如,不清楚抑郁和抑郁癥的區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其心理健康關注的較少,孩子進入高職院校后,家長對孩子了解的就更少,孩子也很少主動和家長溝通心理上的困惑,一旦家長被告知孩子處于心理危機狀態時,家長會覺得很突然,認為是學校的責任。
再次,在建議學生休學進入醫院治療時,容易造成學生、家長的共同抵觸,認為會影響孩子的學業。
最后,在學生復學過程中,需要醫院開具診斷證明,沒有出具醫院證明的學生,學校往往會拒絕學生回校,此時也容易造成家校矛盾。
從以上心理危機干預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危機干預涉及到的不僅是學生和學校,和涉及到家長、醫療機構的配合。
通過對新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源,心理危機應對方式以及在實際心理干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的調查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
第一,減少心理危機源的數量和強度。新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源主要來源于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家庭因素中家人去世和重大疾病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危機。高職院校需要向學生開展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生命成長的過程,從科學客觀的角度認識死亡,正視生命的意義[3]。如何面對死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決定了會以何種方式來對待生命。幫助他們從容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刻,正確對待挫折和磨難,培養堅忍不拔、勇于挑戰、積極的人生態度,增進身心健康。高職院校還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在開學初,對新生進行專業教育,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整體認識,方便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有一個整體規劃。通過見習和實習,分享收獲,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從而提高學習的內驅力。還可以通過改革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加大實踐類課程和專業技能類課程比例來增強學生課程學習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同時也增強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也應能與時俱進,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提升學生就業的信心。
第二,提高學生心理危機應對的有效性。目前,新疆高職院校也開設了一些心理健康課程或講座,但針對性不強,效果不明顯。普及心理危機干預知識,開始危機應對課程或講座、免費發放危機應對知識手冊與宣傳單、學院定期組織和開展學生危機應對研討會。訓練學生勇于面對危機事件,正確認識危機源,既不主觀夸大危機源的應激度也不退縮逃避,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高職院校需要加大對心理健康維護的宣傳。心理危機干預首先是預防,預防新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危機應該從加強學生自覺維護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識開始。很多學生被發現有心理問題時,一般都比較嚴重了,甚至已經發展成了心理疾病。學生對自我情緒的覺察能力較低,學校需要在心理健康維護方面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學生社團的作用,為學生創造支持性的環境[4]。
最后,建立心理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和危機干預聯動機制。心理干預過程中存在的學生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和家長不配合問題,更多是因為學生心理檔案不健全,對初步篩查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沒有及時追蹤,信息不能及時更新,家長得不到學校的及時反饋,對孩子在校情況不了解,心理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就可以較好的解決以上問題[5]。
目前新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理危機干預過程中,缺乏有效危機預警,危機干預中各組織機構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干預機制中不包括家長,醫療機構,以及學生復學的配套方案。同時,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學生社團和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等資源,經費投入不夠,各部門缺乏配合。建立危機干預聯動機制,整合各項資源,充分發揮危機干預機制的整體作用,才能提高危機干預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