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吉林省通化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一中學 吉林通化 134003)
生物,屬于一門基于生活教育理論與研究的課程。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提倡探究性學習,注重和實際生活的聯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地域不同,教學資源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之受到教師教學模式不同的影響,導致生物教學效果始終不夠理想,生物教學過于注重學生成績提升,忽略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和創造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理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堅持走出去的原則,從課堂走向社會,開展科技創新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進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生物綜合素養和能力的發展。
在以往高中生物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以教材為標準,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被動的對教材知識進行接受,為了保證解題標準性,學生利用死記硬背的形式記憶教材內容,很少有學生會自主思考,該種學習模式會使學生變成死讀書和讀死書,嚴重影響到學習效果[1]。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材內容的呈現需要指引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探究,對學生探究和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可續而態度進行培養,進而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教材的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教材中的一些沒有詳細介紹的內容,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例如,在講解“基因在染色體上”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學會質疑,為什么白眼基因不能僅位于Y染色體上,或者是在X染色體與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僅僅結合教材中的實驗方案,這兩種情況可以排除嗎?經過質疑探究可以發現,若僅僅有教材中的兩個實驗,是很難成立的,在教材中僅僅有描述了摩爾根等人又利用側交等方法,對這些解釋進行進一步驗證,但是沒有具體說明如何驗證的。這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該點,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對學生進行提問:若你是摩爾根,你會怎樣進行實驗,對其他兩種情況進行排除。通過這樣的教育惡魔是,可以有效突出學生為教學主體,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使學生感受到探究的過程和快樂,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很多實驗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完成。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能學習做這個實驗需要用到多少材料,加多少試劑,得到怎樣的實驗結果,而這些內容是考試需要的,并不是學生自主操作得出的[2]。在傳統實驗教學中,學生若得出的結果不符合預期會不停重復的進行實驗,想要獲得教材中實驗結果,但實際上在實驗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任何實驗結果,實驗應是開放性的,注重的是學生能否通過討論實驗現象與實驗結果,來改進和創新實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實驗室中動手設計與操作,對實驗探究的樂趣進行感受。
例如,在講解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實驗室中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出現濾紙條中色素帶顏色較淺的現象,有可能是因為材料不新鮮,或者是研磨不充分,通過對這些因素進行排除后,部分學生的實驗結構仍然不夠明顯,這時需要提醒學生對實驗進行改進。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改進實驗,分析討論實驗中意外現象,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實驗原理步驟,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操作能力,使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自然,是生物的歸宿,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多與自然進行交流,對自然提供的有利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走出課堂,走進校園和自然,對校園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組織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教育活動[3]。例如,在講解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探究實驗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校園和自然,在校園中挑選一塊草地,指引學生自主制定計劃和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習。在調查種群密度時,教師還可以指引學生識別與分類校園中植物,這樣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比較,查閱相關書籍,在網絡中查閱資料等,詳細分類校園中的植物,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生物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科技創新教育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學生以后的生物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F階段,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對教學理念和手段進行創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開展科技創新教育活動,進而從根本上提升生物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