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紅
(重慶市萬州第一中學 重慶萬州 404100)
群文閱讀,是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實踐方法,是指選擇有一個或者多個不同主題的文章廣泛閱讀的過程,對學生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實現群文閱讀,高質量教學,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教材是群文閱讀活動開展的基礎,是語文教育工作的重點。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師根據教材課本,從其他途徑選擇主題相同或者不同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掌握不同題材文章寫作方法,了解作者情感表達方法[1]。當前初中生在閱讀學習中,存在閱讀量少,讀書能力差的問題。群文閱讀活動開展,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拓展學生的閱讀素材,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容了解更多不同題材的文章與寫作風格,并將此融入自身的寫作中,提升寫作水平。
以朱自清的《春》為例,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講述季節景色的文章。教學活動中,可以將這一單元的文章作為群文閱讀的素材,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文章的閱讀學習。雖然文章的主題相同,但是寫作方式與情感表達方法并不同。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輔助學生挖掘更深的知識,強化學生文化知識學習效果。問題一:三篇文章都是以寫自然景色為主,三篇文章都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想要借此告訴讀者什么?問題二:三篇文章中都選用哪些寫作方法,其作用如何。問題三:深入研讀文章,思考這三盤文章有何異同?確定學習任務后,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并回答相關問題。群文閱讀中,學生積累寫景文章寫作方法,掌握多種不同寫作風格,提升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實現高效率學習。
群文閱讀中,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指導,將閱讀方法、知識分析方法等滲透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以此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日常閱讀學習中,需要改變灌輸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閱讀學習能力,并將此轉化成自身素質,以此夯實學習基礎[2]。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選擇多種不同類型的文章作為群文閱讀內容,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學習中發現問題,彌補自己學習中存在不足,以此提升課堂學習效果,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而穩定的基礎。
以《藤野先生》為例,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社戲》《故鄉》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一同閱讀三篇文章,分析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分析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在閱讀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將學習目標呈現出來:第一,掌握三篇文章寫作主題,了解相關故事背景。第二,分析文章,了解不同寫作手段,掌握寫作方法與情感。第三,分析文章主要情感,思考作者寫作意圖。明確學習目標后,選擇小組合作閱讀學習方法進行教育工作,根據座位排序,將相鄰的四名學生分成同一個小組,由學生合作完成群文閱讀。當閱讀結束后,則組織學生分享學習經驗,交流學習心得,以此提課堂閱讀學習效果。群文閱讀與小組合作閱讀學習的結合,優化學生學習過程,使學生快速掌握閱讀學習方法,并學會將課本內容應用實際問題中。通過針對性學習目標的制定,使學生學習過程更有效,以此培養學生閱讀學習能力,提升閱讀教學水平。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會組織學生直接閱讀文本,然后進行重點段落、語句的講解,由學生記憶完成。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學習過程比較被動,只能在教師的輔助下完成閱讀學習,無法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與方法進行創新,融入多種不同手段開展教育工作,為學生營造趣味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語文能力與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語文閱讀方法有很多種,包含默讀、速讀、批判式閱讀、探索式閱讀等等。教師可以根據閱讀素材,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法進行教育工作,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以此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閱讀《敬業與樂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三篇文章時,可以采用批判性閱讀的方式閱讀議論文,讓學生分析文章,思考文章的主題,探究議論文的中心與論點[3]。當學生閱讀學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仿文章,寫一篇議論文,通過論點與論據的運用,凸顯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以此強化學生對此類文章的學習效果。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過程中,可以發現作者內心更加深入的情感,從而更好的了解文章主旨。該方法的運用,改變學生傳統閱讀學習方式,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學會多種不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熱情,提升語文教育工作質量。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活動開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為學生學習增添更多的色彩。教育工作中,加強對文本與閱讀方法的研究,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以此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促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