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軍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實驗學校 江西南昌 330001)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并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態度。如何采用科學方法,落實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小學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不僅要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也要成為學生的朋友,使學生在良好師生氛圍中自主學習數學知識。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前,充分尊重學生內心的想法,避免出現強制學習的情況。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對學生學習體驗產生影響。良好師生關系是構建自主學習氛圍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學生深入學習的有效方法[1]。課堂教學中,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利用簡單的語言引出教材內容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以此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目的。
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為例,該內容的教育目標就是讓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并掌握該方法的特征,學會對四邊形進行分類。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教師: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猜圖形的游戲。然后出示以前學習過的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等等,并讓一個同學說出圖形的準確信息,讓其他同學猜。當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學生描述的內容進行糾正,讓學生形成準確表達的意識。當師生互動結束后,則引出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結合學生對舊知識的描述,思考這兩個新圖形的特點與特征,并在課堂上進行總結歸納。通過學生的探究學習,使其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學會用舊知識分析新的知識,以此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后續學習成長打下堅定的基礎。
獨立的學習空間,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關鍵,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傳統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會將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知識傳授上,忽略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創建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獨立學習空間的創設,并采用輔助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自主學習態度,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例如,《多邊形的面積》內容教學時,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一個多邊形的圖形,并對學生提出:怎樣計算多邊形的面積?然后留出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說出自己對多邊形面積計算的看法。小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對問題都有獨特的見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自主探究,展示自身在學習上的優勢,以此自主學習效果。當學生自主討論學習后,教師可以引出教材內容,將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呈現出來。這樣一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有效措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以下學習習慣,促使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第一,預習習慣培養。預習習慣培養中,需要教師輔助,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新的知識或者復習舊的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下形成數學學習習慣。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幫助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因數和倍數》為例,這一內容教學前,教師可以布置以下學習任務:1、什么是因數、倍數?2、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3、是不是所有的公式中都有因數和倍數。確定學習任務后,則引導學生在課前完成學習任務。新課程開始的前幾分鐘,可以就預習任務進行互動,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開展針對性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會主動形成學習習慣,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3]。第二,培養學生閱讀學習習慣。部分教師認為閱讀學習慣是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不需要其他課程教師考慮。無論是哪一學科,都需要學生認真閱讀文本,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信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給予學生展示的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在圖案、文本中看到信息或者收集的內容。通過日常的練習,學生就會形成閱讀習慣,學會從數學問題中尋找有效信息。第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獨立學習、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就教材內容或者課本知識自主思考,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領悟新的知識。培養學生地靠能力時需要注意,不要一味的強調自身主導作用,而是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獨立空間,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生思考效果,實現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創新,采用學習習慣培養、學習空間創建、學習氛圍營造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教育工作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