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光燕
(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 重慶大渡口 400080)
對小學低段學生而言,語文教學的一大策略是“誦讀訓練”,即以讀代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朗朗讀書聲。如何培養學生全神貫注、進入作品?我在二年級的語文教小學中作了如下嘗試:
翻看統編教材教科書,我們不難發現,美編下足了功夫。我們的課文,讀著讀著,就成了一幅畫。借助畫面,學生的朗讀活起來了;讀著讀著,學生的情感豐富起來了;讀著讀著,學生的興趣也變得濃厚起來了。還記得二年級下冊《一匹出色的馬》中寫道“河水碧綠碧綠的,微風吹過,泛起層層波紋。”“路的一邊是田野,蔥蔥綠綠的,非常可愛,像一片柔軟的綠毯。”顏色美、動態美、感覺美、質地美,我們一讀眼前就能出現畫面。聯系下文,我們一下子就能感受“春天的郊外,景色異常美麗。”。在朗讀教學中,我們可以給插圖,讓學生有直觀感受,仿佛身臨其境,感受顏色美。
小學生的基本心理特點是具體形象,他們感受客觀世界也是直觀而生動的。因而,朗讀課文也應該多調動小學生各種感官,邊讀邊想象畫面,以“形象”方式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積累,補充詞語,讓自己構建的畫面更加豐富。學生的朗讀興趣也高漲起來。
朗讀對話類文章,要用接近口語的語氣,速度應放慢一點,要讀得親切,表達出應有的情感。這樣的情感從哪里去提取?好早以前王崧舟老師就告訴過我們:“語言文字是有溫度的。”的確,語言文字的溫度藏在字里行間。
以《千人糕》為例,全文就是孩子與爸爸問答推動情節發展,就是一幅生活場景的還原圖。我們來關注爸爸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
一天,爸爸對孩子說:“今天我們來吃千人糕吧。”
“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問。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
孩子想: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別大,也許比桌子還大吧?
爸爸端來一塊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時吃的糕沒什么兩樣。難道它的味道很特別嗎?孩子急忙嘗了嘗,笑了:“這就是平常吃的的米糕嘛!您給我買過。”
朗讀訓練要素,第一步,關注提示語,起初是那樣“好奇”,可千人糕上桌后,心理落差太大,不免相當“失望”。想象心理,是讀好對話的關鍵。第二步,語氣詞,“嘛、吧”的背后,是孩子心路歷程的體現,自然要關注。揣摩語氣助詞,體會語氣,助力讀好對話。第三步,“特別”在第一次對話中出現了兩次,學好“一詞多義”現象,對話的朗讀就更到位了。
童話故事從兒童視角出發,常用反復的故事情節,編織奇異的經歷。這樣的文字,我們可以試圖用重音讀出節奏和輕重。
就拿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的方法來指導:
種子睡在松軟的泥土里。(什么睡在松軟的泥土里?)
種子睡在松軟的泥土里。(種子睡在哪里?)
種子睡在松軟的泥土里。(種子睡在什么樣的泥土里?)
當學習一個類型的句子朗讀時,就把課內遷移運用渾然一體結合在一塊兒,做到學以致用,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愛朗讀的女孩是美麗的,愛朗讀的男孩是可愛的”,重音讓學生投入朗讀,享受朗讀,精神世界更豐富。
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對事物作客觀說明,沒有情感朗讀作為拖破口。這樣的理性文字,我們用“三階朗讀”來實現。一階讀準字音,易錯字正音,治好“拖音病”,對應《語文課程標準》正確朗讀課文要求。二階讀好短語,處理輕聲音,治好“唱讀病”,對應《語文課程標準》流利朗讀課文要求。三階讀出節奏,解決斷句難,治好“破句病”,對應《語文課程標準》有感情朗讀課文要求。
以《“貝”的故事》的例句來分享我們的具體做法。介紹“貝”字,課文是這樣寫的“甲骨文中的‘貝’字,畫的就是貝類的兩扇殼張開的樣子。”我們把朗讀與識字教學緊密結合,而是在學長句中對學生進行斷句的思維訓練。
讀好“貝類——貝類的兩扇殼——張開的樣子——貝類的兩扇殼張開的樣子”,一次比一次要求高,次次目標都小而精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貫穿了斷句思維訓練。隨著學習的深入,對長句的結構了解就一次比一次更清晰。沒有細枝末節的講解,就是學生自主發現、自主嘗試,教師有效點撥,學生就沿著“躍讀”三階“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開辟類神話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觀,用來解釋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類萬物是如何產生的。這類神話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在講述世界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是怎樣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它的主人公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在我們心目中是無所不能大的“神”一樣的存在。
二年級下冊《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就是一篇特別神秘,充滿了想象的張力。小學生對神話有一種天然的渴望,換種思維方式想,它給了學生一片幻想的天空。為了滿足學生駕著朗讀穿越時空的小舟,駛入神話的河流,我們嘗試了換人稱,讓學生用“我”代入主人公這個角色,學生也會有超能力。
“太陽開始學發光,學著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試過做別的事。但是都沒有成功。譬如說唱歌,它粗糙的聲音,把這個敏感的新世界嚇壞了。”請學生換成“我”,這段文字就變成了“我開始學發光,學著怎么上山下山。我也試過做別的事。但是都沒有成功。譬如說唱歌,我粗糙的聲音,把這個敏感的新世界嚇壞了。”這樣,一下子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做自由表達的自己,學生的朗讀就真的“活”起來,開口即美。
回顧二年級下冊的訓練朗讀經歷,我們在每種類型的文體都努力嘗試用不同支架,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用朗讀表達情感。并非大聲朗讀課文就能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而是在朗讀過程中,借助合適的支架,融合適切的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關注語言有序表達,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我們努力將這些支架擴大開去,讓它們成為小學六年一以貫之的法寶!開口即美,讓朗讀從小學低段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