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佳
(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 上海 201808)
體育知識傳授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動機和生活方式,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1]。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健全人格、磨煉意志。學習體育技能和體育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學校體育要發揮特殊使命,體育教學要將生命教育作為核心理念之一。體育教師要分享抗疫過程中涌現出的感人事跡、英雄人物以及抗疫的各種政策舉措,分享知名體育人、體育院校、體育愛好者通過網絡推出的各類健身指導方法和運動良方,結合體育學科特征,強化責任、規則、團隊、合作、奮斗等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修身報國之大志,強健體魄、錘煉意志、完善人格。
學生的身心健康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養成運動習慣,以促進他們身心健康。體育教師可抓住時機,傳授科學“防疫”的知識,同時教育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喚醒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養成鍛煉健身的習慣,從而提升身體抵抗力。可利用抗議圖片、鐘南山院士及各界體育人的抗疫行動故事等,激勵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 :財富蘊藏在其中 》的報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個支柱 ,即學會認識 、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我們的體育教育就是為生存打基礎的教育,學校體育不僅要教授學生體育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2]。學校體育的生命教育就應該擔當起一定的職能。可開設疫情下的生存教育專題,把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的知識 、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以完善生命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生存環境的變化 ,尋求解決有關問題。培養與提高對環境適應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學校生存教育以《新課標》為基礎,選擇以發展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發展一般耐力 、一般肌肉力量和柔韌性為主的教學內容。改善學生的免疫系統 ,提高他們抵御疾病的能力 ,培養與提高對環境適應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
學校體育教育堅持“健康第一”理念,著力豐富健康教育內容和策略,將疫情知識融入健康教育。按照主題或專題形式等,以視頻、PPT、動畫等形式,與室內課、大課間和實踐課開展融合教學。倡導多元化教學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思考的能力,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體育教師更要以身作則,加強業務學習,拓展知識,樹立健康教育的意識,利用信息化手段傳播健康的理念與知識,創新健康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形成常態化的教育行為。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疫情的危害,提高師生對疫情的應變能力,切實保障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疫情防控演練納入安全教育,在校實行疫情突發應急演練,模仿學生在校各個環境有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做到參與演練的工作人員緊密配合、有序銜接、流程標準、應對措施明確。提高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的防范意識和應對突發疫情能力。
在疫情影響下,要重視對學校原有教學模式、現有教學條件、學生體能狀況、年級班級的差異等進行診斷評估,線上和線下教育的銜接,查漏補缺重新規劃教學計劃,合理組織精準教學。
體育課盡量安排在室外或通風條件好的體育場館內,合理控制好同時開課的班級數量。可采用全時段錯時排課,做到學校運動場地的充分利用。人均運動場地面積大的學校,拉大距離,盡可能地利用學校的空間。對人均運動場地面積小的學校,合理安排課程時間,豐富課程設置,班級活動區域化,優化場地利用率。
教學內容要在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教學起點,以恢復體能、簡單類技能學練為主,循序漸進地提高難度強度;練習形式上以獨立學練為主,避免近距離肢體接觸的對抗性、合作類學練;學習評價上要突出紀律、規則、衛生、安全等方面。要加強課前課中課后的訪問觀察指導和反饋。課前應做到準備充分;課中應合理把控運動強度和練習密度,密切關注學練動向,身體及情緒狀況,防止扎堆聚集;課后應及時提醒運動后的注意事項,保證體育教學活動有序進行。
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積極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將大課間活動分散到不同時段,分批次、分層次、區域化進行。做到課內外一致性,即課內學、課外練。進行重復性練習,不安排面對面的站位,集合和練習隊形要按照散點組織,保持間距。充分利用室內環境,組織室內健身操以彌補場地不足或是天氣不宜,確保學生大課間運動時間與運動效果。
學校要充分合理規劃早鍛煉、體育社團、體育選修課、業余運動隊等課外鍛煉的時間、場地、人員確保安全有序。要滿足參加各類比賽和校隊建設的體能訓練要求,避免一刀切、簡單粗暴式地停止開展校園體育活動。鼓勵學生借鑒“keep”, 快手“宅家也愛做運動”,抖音“宅家運動會”等網絡平臺視頻,利用小區域分散進行體育鍛煉。可借鑒“校園體育云競賽”“云端跳繩比賽”等創新形式的比賽基礎上,探尋抗疫常態化下體育競賽形式。
體育教學中合理、科學、安全地布置場地和器材,學校要定期對所有的運動場地、器材等進行定期定時消毒殺菌及安全檢查,在運動場周圍配備自來水、洗手液等,要求學生穿戴合適的運動裝備、合理使用運動器械、注意運動前后的個人衛生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場地器材,確保體育教學有序健康地進行。
中國傳統養生功法中具有調理肺臟和呼吸作用的六字訣、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功法,均可引入課堂進行學習。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團隊結合運動康復科研與教學優勢,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精心設計“康復操”[3]。太極拳屬于中低強度有氧運動,以腹式呼吸為主,呼吸深長、細緩、勻柔,這與肺功能鍛煉的原則一致,將胸式呼吸的緊張和壓力轉移到腹部,使人可吸入更多氧氣,增加機體對氧氣的利用率。鍛煉心肺能力,培養運動習慣,激發學習傳統體育項目的興趣和文化精髓。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對學校體育教學引發諸多思考,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學校體育需要體現積極的擔當。服務防疫大局下,發揮育人功能、保護學生生命安全、落實生命教學,科學診斷評估,優化課程結構、組織精準教學,確保學校教學有序進行,發揮教育應對公共社會危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