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香
(江蘇省儀征市五一幼兒園 江蘇儀征 211400)
兒童的日常生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進入幼兒園、離開幼兒園、進食、睡眠、飲水、盥洗、學習、游戲等活動組成。過渡環節是指兒童日常生活中各種活動之間的過渡,也是一天中各種活動的驛站,是過渡性的,也是休息調整的,它是非正式的、空閑的、自由的。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過渡性環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活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等浪費時間的現象,提高活動效率。”
作為一線的老師,我們對幼兒一日生活中過渡環節的組織深有體會,如果過渡環節組織好了,老師會很輕松,孩子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有序地過渡到下一環節的活動中。如果組織不好,老師會很累,班級會顯得很混亂。
如何優化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讓過渡環節既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在過渡環節,老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1]。避免幼兒在過渡環節受到教師統一安排的傾向,避免幼兒在過渡環節受到高度控制,不斷督促幼兒的不尊重行為。在幼兒發展的基礎上,能夠滿足活動與活動之間的轉換、活動中生理和心理節律的轉變的需要,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短時間過渡環節采用“穩定模式” ,即通過手指游戲、講故事、音樂等方式固定這個環節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形成一個模式,使幼兒形成秩序感,養成自主習慣。長時間過渡環節,可以采取“自主”的模式,即教師在各區域投放游戲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去一些方便收拾整理的區域活動,如到飼養角觀察動物、在植物角給植物澆水、去閱讀區看書等。這種低結構、低密度、低控制的氛圍為兒童的自主發展創造了空間,滿足了兒童自主游戲的愿望。
刪除一些不必要的過渡環節,方便教師靈活調整活動,也有利于幼兒自主安排游戲和生活環節,將原來細碎的一日活動時間安排,調整為幾個大的板塊,使活動相互融合。同時,針對一些過渡環節,在時間、內容和空間上加以拓展,使之成為兒童自主游戲的空間。例如,將以往的統一吃點心,變為自助式吃點心,不規定大家在固定的時間一起吃點心,將吃點心穿插在游戲環節和過渡環節中,在孩子需要或想吃時,就可以去點心吧吃點心。這樣既滿足了幼兒的自主需求,又避免了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內容上添加一些自選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進行活動,如與好友在娃娃家帳篷里說悄悄話、在閱讀區看圖書、在植物角觀察植物的變化等。擴展后的過渡環節,讓幼兒更加自主,并且提高了過渡環節的教育價值。
班級的常規和活動的規則是保證過渡環節有序進行的關鍵,老師要先讓幼兒了解規則的意義和作用,讓幼兒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在幫助幼兒制定規則和適應規則時,教師需要注意方法。如:喝水時,由于孩子較多,就會出現互相打鬧、推擠,有的甚至會把杯子的水弄灑,打鬧聲、指責聲、告狀聲不絕于耳。我將這些情景拍成視頻,播放給孩子看,看后幼兒覺得自己的行為很不好,需要制定規則,于是大家一起商量制定規則,并制作標志,貼在活動室醒目的位置。幼兒自己制定的規則,大部分孩子會主動遵守,如果有人違反規則,他們還會及時提醒他。在喝水時,孩子也會主動地排隊,有序地接水、喝水,推擠、打鬧的現象少了很多。班級的規則使過渡環節顯得輕松、有序。
根據幼兒的心理需求和過渡時間的長短,采取不同的方法優化過渡環節的組織形式,使之真正成為兒童自主發展的空間。例如,區域游戲結束后,孩子收拾整理區域和材料。由于每個區域的材料不一樣,所以孩子收拾、整理的時間就會有長有短。如建構區、美工區收拾整理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而閱讀區、科學區可能很快就收好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進行了一些彈性的安排:
1.在區域游戲快結束時,對于收拾需要較長時間的區域,如建構區,我們會提前幾分鐘提醒這個區域的孩子,游戲快結束了,你們可以收拾整理了。這樣他們就能跟其他區域的小朋友在差不多的時間內,完成收拾、整理工作。
2.如果游戲結束時,孩子正在很專心地完成一幅畫、手工作品或正在搭建大型建筑,作品很快就要完成了,孩子的興趣很高,還想繼續下去。這時,我們會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適當地放寬時間,允許孩子完成作品后,再收拾整理。
3.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作品剛完成一半,要全部完成,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時,我們會引導孩子將未完成的作品先保存起來,放在托盤上或放在專門擺放未完成作品的柜子上,等下次游戲時,再接著完成。
先收拾整理好的孩子,去如廁、洗手,然后,我會帶他們在班級的閱讀區或集體活動的地方進行閱讀,聽聽故事,討論故事內容、做做手指游戲或播放一段優美、舒緩的音樂供幼兒欣賞。讓幼兒從游戲的興奮中,情緒逐漸平復下來。這時,值日生開始進行餐前準備,如分發餐具。由區域游戲慢慢地過渡到午餐環節。
整個過渡環節,我們充分滿足每個幼兒的需求,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彈性的安排,引導孩從區域游戲有序地過渡到午餐環節。
總之,要樹立“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克服過渡環節與課程分離的傾向,加強過渡環節的實踐反思,優化組織實施策略,讓這一過渡環節成為教師與兒童之間積極溝通和互動的過程,充分發揮幼兒的個性,為幼兒釋放心理能量提供空間,促進幼兒自主、自律和健康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