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宜
(重慶高新區康居西城小學 重慶 401331)
當前各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可以大體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而從實際教學來看,聽和說所占據的比重相對較小,因為漢語本身就是我們的母語,所以在絕大多數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都已經無意識地完成了漢語口頭語言的聽和說,學校教育基本只承擔字詞的識記和讀音,而在口語流暢的基礎之上,漢語字詞的識記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困難的事情。所以當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實際重難點就在于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這也是學生未來語文學習一以貫之的重難點,并且會隨著學習年級的增長重要性與日俱增,不論是對于學生的考試還是未來的自主性的文學學習和創作來說都意義深遠。而從以往的語文教學實際來看,雖然語文是學生基礎相對較扎實的學科,但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的特性,學生在語文的實際學習過程中困難反而相對較多,并且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我國在語文學科教學方面要求較為嚴格,對于學生能力的塑造更為全面,尤其是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以來,重點強調閱讀和寫作這兩部分,強調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學審美能力等。所以如何做好語文文學部分的教學是現階段各階段教學探究的重點之一[1-2]。
教學中,我重點針對其中閱讀教學的部分展開探究。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未來學習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基礎。閱讀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針對字詞、句子的理解和審美能力,讓學生不論面對多大篇幅的文章,都能夠明確其中所表述的內容、情感、文字之美。所以針對語文學科來說,它具備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是構建語言和文學融合的橋梁,更是為未來學生文學素養的整體性構建奠定基礎。另外,閱讀在語文中是一個綜合性的專項,而應用于其他學科中則零零散散地分散在各個方面,如“近親學科”——史、政學科的材料題中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遠親”學科——數理化中應用題、材料的解析,都需要學生最基礎的文字理解能力做支撐。所以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集中體現于語文閱讀中而已。而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所以在最開始接觸閱讀的過程中就要打好基礎,且最大限度地實現水平的提升。因此,我就從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閱讀教學入手進行探究,談談如何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動力就是興趣,所以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我們需要先從興趣的激發入手,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進而逐步形成對應的自主閱讀習慣,為文學思維的初步構建做好準備。
首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文章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從閱讀這一行為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悅性。從新編的部編版教材來看,其中所蘊含的文章內容更加貼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實際情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先以課本的文章為例,帶領學生去感受故事和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切忌照本宣科、死板地灌輸知識,而是要給學生思維發散的自由,讓學生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文學所帶來的愉悅感,進而對于閱讀產生進一步的期待感。
其次,針對小學生的閱讀教學,我們要注重以興趣為引線逐步塑造學生的主動閱讀習慣。惰性是小學生學習中最常見的一種狀態,而閱讀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課本文章閱讀,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堂引發學生閱讀好感,然后給學生推薦一些故事性強、趣味性突出的文章讓學生進行課余時間的閱讀,從而實現課堂內外的聯動,進而逐步形成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實現文學素養潛移默化的積累。
小學生愛玩是天性,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很容易陷入單純看故事、看熱鬧的狀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注重教授閱讀策略,從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實現閱讀的有效性。
首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針對課本中給出的文章我們要制定合理的閱讀思維發展路線,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步步深入體會文章,多角度分析文章。例如文章核心情感的分析,我們可以先通過大框架的形式,給學生列出文章核心情感在文章中容易表露的位置,作者的話語、文章的最后兩段等,然后再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體會,從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掌握方法。
其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重點引導學生逐步按照自己的個性去初步形成自身的閱讀方法。雖然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閱讀方面還缺乏基礎和自主能力,但是文學的熏陶也是潛移默化的,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思想和個性的個體,所以在小學教育中我們還要從個性化閱讀入手,部分地拋開應試的準則和程式,單純從文學審美的角度,逐步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情感從而啟發學生形成自身個性化的閱讀學習方法。
閱讀理解中“千人千面”是正常狀態,并且文學更依賴于學生的主觀感性思維,注重發散、多角度體會理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互動和探究。
首先,在閱讀課上我們要多方面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例如我們在課本文章分析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理解點設置不同的問題,而問題的難度掌控在中等或者偏上一點,讓學生處在思維有挑戰卻又不是完全不懂的階段,在教師不斷拋出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的思維主動拔高、發散,從而結合掌握的閱讀方法實現閱讀思維體系的構建。
其次,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還要注重探究。愛動、好奇是小學生的特性,單純靜態的聽課學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而閱讀本身需要想象力的參與,所以我們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學模式,基于小學生自主學習性弱的特點,我們可以采取群體性探究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同一主題、問題展開互動和討論,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表達,達到豐富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目的。
總之,閱讀不僅僅存在于語文學科中,其對于學生了解各學科知識,乃至未來了解社會生活信息,陶冶自身情操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徑。所以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我們就要重視起來,創新教學策略,實現整個教學環節的高效化,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