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訓爽
(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安徽合肥 231100)
安徽,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及制造業工業,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業基地。借風憑力融入“一帶一路”。然而在發展過程中,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安徽部分企業因招不到員工而減產或停產的問題日益突出,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和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緊缺常態化進一步凸顯,一方面,安徽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安徽省人力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安徽省在“十三五”期間又迫切需要提升產業結構,提升經濟效率。如何充分利用安徽省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并進一步開發我省人力資源,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文化、經濟、生態”強省的目標, 促使人力資源與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對策,既要滿足企業用工需求,保障經濟穩定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又要保障本地區充分就業,發展富民經濟。
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核心內容,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調整互為基礎,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相互促進[1]。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的互動調整與優化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并保持競爭力的基本條件,是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根本保證。
人力資源的數量結構和質量水平的內因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優化,人力資源的質量穩定性與產業機構的相對易變性,產業結構變化的前導性與人力資源結構調整的時滯性,使得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互動調整的信度增大,效率提高。
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調整是正相關關系,建立二者良好的互動機制,實現二者的戰略互動調整有助于經濟發展,安徽并未真正實現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性互動,二者的發展水平與調整速度明顯與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國際產業結構調整深化的要求不相適應。二者的不協調發展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與瓶頸,這就是出現“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并存矛盾現象的原因[2]。
安徽人口數量大,人力資源數量增長快,但整體素質不高,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勞動力就業不充分,流動性大,穩定性不強,政府制定了開發人力資源的政策,但落實不到位,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投入不足,教育結構不合理,重學歷教育而輕職業教育,在職人員培訓滯后。
在調整趨勢上,建立人力資源供需聯動機制,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對接體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與各級各類學校做好供需對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高等學歷教育階段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專業結構,加大對產業工人的培訓力度以適應產業結構調整[3]。
安徽的產業結構調整依次經歷了由“一、二、三”過渡到“二、一、三”,并演進到’“二、三、一”。三個產業就業結構也逐步趨向合理。由于安徽農業比重較高,效益很難提高,三個產業內部也存在層次不高,并且就業滯后,勞動生產率低且流動性大等問題[4]。造成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存在以下難點:①區位上想“泛”進長三角,但處在比較劣勢在產業分工中不利。②在資源稟賦上仍是農業大省,難以發展第三產業。③安徽省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欠佳,致使產業結構升級緩慢。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各國經濟運行的一般趨勢,安徽只有把自己置身與其他省份和地區更加緊密的相互聯系中才能從中獲取更多的發展機遇,所以構建適應安徽產業結構調整的人力資源體系一要以與其他地區經濟合作為導向,秉承平等互利,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精神。地區之間建立起一種以協商為基礎的橫向經濟聯系,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力資源開發體系;二要以產業結構平衡為目標,政府加強職業教育,加大在職人員培訓,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以使人力資源對產業結構平衡起推動作用[5]。
安徽人口數量大,人力資源數量增長快,但整體素質不高,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勞動力就業不充分,流動性大,穩定性不強,政府制定了開發人力資源的政策,但落實不到位,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投入不足,教育結構不合理,重學歷教育而輕職業教育,在職人員培訓滯后。如何加強安徽省人力資源開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安徽的產業結構調整依次經歷了由“一、二、三”過渡到“二、一、三”,并演進到’“二、三、一”。三個產業就業結構也逐步趨向合理。由于安徽農業比重較高,效益很難提高,三個產業內部也存在層次不高,如何做到: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就需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吸引并留住人才,不論是高層次人才,還是基礎性人才。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進一步促進人才工作建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