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錦西工業學校 遼寧葫蘆島 125001)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社會經濟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已發展成為全球制造行業大國,目前正在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產業升級與轉型需要更多保障條件,其中專業人才方面,特別是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養應用型人才缺口較大。近些年來,我國始終在大力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應用型人才數量緊缺暫時得到緩解,但教育職業者本身的職業素養卻存在許多問題,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欠缺,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對此,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使命,應探索有效路徑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以期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為社會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學生本身對職業素養的認識不足:大學,應該是一個人學習的黃金時期,是個人成長和拓展的時期,而高職學院的生源經歷高中階段的學習進入大學后,除了學業上的放松,對自我素質的提升和理想信念的樹立也沒有正確的認識,大部分學生表示在校期間沒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或是目標不明確,規劃不切實際,這就是造成他們在就業時感到壓力的根源。高職院校制定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計劃不完善:高職教育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對職業技能的訓練十分重視,而忽略職業素養的養成。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時,不重視素養類課程的開設和建設,過分提升專業課程和操作技能的地位,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熱衷專業課程的學習,而忽略人文素養類課程的研修,影響職業素養的培養效果。在不同專業人才素養培養過程中,需要針對專業特點所應該具備的特殊素養,采取不同形式的培養方式。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中安全教育、就業指導、思政課程、職業規劃等職業素養課程實行一套教材同一模式進行培養,教師授課缺乏實踐經驗,照本宣科,一概而論,不能與企業實際需要相結合,導致學生的職業素養達不到企業的要求,造成學生找不到合適單位,而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員工的尷尬局面。職業素養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需要持續堅持系統的進行。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理論課程與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之間缺乏整體聯系,實施職業素養培養的設計時缺乏系統性,導致教學實踐活動無法與職業素質教育目標難以形成有效銜接,達不到預期的人才培養效果。由于實訓實習的操作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壓縮或者取消實習實訓環節,脫離了真實的工作活動和職業場景,職業素養不能在真正的職業情境和企業環境中養成,導致了職業素養培養的低效性。在校期間,高職學生應該思考明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正確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能力,希望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取得什么樣的成績,培養職業意識,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1]。
在網絡時代下成長出來的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有著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他們對于道德行為和思想觀念有自我的認知,但是由于他們的心理不成熟和社會經驗欠缺等會兒容易受到外界環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和沖擊,導致他們會容易出現行為道德失范的現象。新時期下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同時還會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這種矛盾的心理會導致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思想觀念等較為浮躁。因此對于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德育內容的設計上更為注意,不能夠簡單的向學生傳授德育道理和知識,而是要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出現問題,在德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給予學生積極的影響,要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積極的思想觀念。同時教師還應該做好引導的工作,要去引導學生如何快速的適應職業化的工作角色,應該對工作抱有怎樣的態度和工作精神,并結合實際情況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要求學在面對工作時要認真負責,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2]。
職業能力是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是從事職業必備的本領。按照職業教育的定位,學生的職業能力可以分為單項能力和綜合能力兩種:單項能力也是單項技能,比如學生如何對刀準確(機加),如何把鐵片搓平(鉗工);而綜合能力是能夠解決一些復雜的工作,并不是所有單項能力疊加起來就是綜合能力,但是解決復雜能力一定是需要很多單項技能。職業院校課程的教學目標首先應該滿足行業、企業和勞動市場的需求,在學生獲得適應、創新、解決問題等關鍵能力的同時,與職業相關的經驗、知識、技能也要全面發展,所有課程開發的參與者組成一個研發小組,分析就業市場趨勢,收集人口統計數據等,從而確立學生在工作場所必須掌握的能力,列出與每種能力相關的任務,把每種任務分解成知識、技能、素養三個部分,再確定任務所需的社會能力,最后形成職業能力本位的教學目標。
高職學生自身職業素養提升是一項復雜工程,要協調社會諸多力量與資源,并且職業素養養成與提升也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廣大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既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具備優秀的職業道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集體合作精神。因此,高職院校應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化校企合作、加強院校教育以及健全評價機制等有效路徑,從根本上提高廣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社會及用人企業所需人才,以此來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