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俊
(上海市嘉定區雙丁路幼兒園 上海 201800)
瑞吉歐教育理論近年來逐漸被我國幼兒教育工作者接受、認可,并嘗試運用在我國的幼兒教育實踐中。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自學習了瑞吉歐教育理念后,我開始意識到教育要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尊重兒童生命自然的發展,給他們自由和自主,才能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才能設計出幼兒感興趣的,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課程。
瑞吉歐方案教學注重對兒童教育的整個過程。對于結果,可以通過過程的修正來達到一個滿意的效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讓兒童不僅要學會其中的知識,也要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可缺少的樂趣,為他們以后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活動的主題資源可以成人的建議、兒童的討論、一些突發事件等,隨機性較強。主題在實施中是有層次的,一個大的主題下可能包含許多小的需要、計劃和實施;同時又是靈活的,一個方案活動進行到某一階段時,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情形,使活動的主題發生轉換或產生新的、不同的主題。其特點是:主題必須依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且能讓幼兒在方案的提議、選擇、和決定上承擔起主要的責任[1]。
中班《在動物園》這個主題一開始,我預設了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和活動。但在實施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動物的興趣不僅停留在外表特征,對一些動物特殊的生活習性,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型動物離孩子的生活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沒有機會真正接觸。因此,我試圖借助繪本故事,讓孩子認識動物,了解動物。可我發現,活動中的孩子更多的是傾聽者,而不是主動的學習者。整個主題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對動物的經驗還是處于碎片化階段,在細致觀察和探索能力等方面沒有得到充分的引導和發展。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模式,覺得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實施適宜有效的教育。于是我嘗試引進瑞吉歐方案教學來開展一次自己班級的小主題學習。
首先,需要發起一個學習的主題,但主題的出現在瑞吉歐教育模式里并沒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因孩子的興趣而產生,也可以由教師、孩子和家長相互交流而決定。但無論主題是通過何種形式產生,都離不開兒童的需求和興趣程度,它應主要來源于兒童的日常生活,基于他們的經驗[2]。
隨著一次《海底世界》的秋游后,海洋動物頓時成為孩子們談論的熱點話題。孩子們自發帶來了各種海洋動物的書籍。三五成群的孩子討論著對海洋里各種動物的發現。傾聽、觀察到了孩子的興趣,我嘗試把“海底大探秘”作為我們的班本化主題,將孩子們的興趣點和可能產生的一些問題,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出來,制定出進一步的學習活動規劃。
隨著方案教學的充分準備,孩子們的興趣被肯定和激發,呈現出來的學習狀態也是非常的積極和主動。孩子的思維變寬了,學習的主動性變強了,也讓我對方案教學有了更及時的思考。
在準備工作順利進行之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開始了。通過參觀、操作物品等方式讓孩子接受新的事物,并且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對新生事物進行摸索和探尋,全面的了解事物的本身,共同探討問題,得到解答,這也是瑞吉歐方案教學中的一個具有特色的教育環節[3]。
實施瑞吉歐方案教學的目的就是發現幼兒的潛能,并且運用幼兒本身的潛能來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認識,準確把握住孩子們的愛好,充分了解到他們所需要的。在實行方案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海底世界的動物探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追隨孩子們的興趣,鼓勵他們主動的去探究他們所好奇的問題,通過孩子自發的行為,提升他們對學習的經驗。
在學習過程中,幼兒通過小組合作,利用媒體、工具等方式來探索動物的習性,外形特征等各種知識。幼兒的獲得的經驗是在互動中建構的,在與同伴的互動中、與教師的互動中、與材料的互動中收獲了他們對海洋動物的各種認知。
瑞吉歐方案教學中我以幼兒作為活動的主角,圍繞著幼兒來進行教學設計。活動中幼兒大膽猜測、引發質疑,積極主動探索各種他們好奇的問題,讓活動“活”起來。通過一些列活動的開展成為班級獨立小主題,形成班級自己的班本化特色。
從一步一步實施瑞吉歐的方案教學的過程中,我看到幼兒積極、愉快、創造性地參與活動;主動地學習、探究、構建對于未知事物的經驗;建立起自信心。作為一名教育過程的研究者,我同樣也在不斷充實、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學習,讓我們的教育更科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