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文
(重慶市中山外國語學校 重慶 404599)
強基計劃中強調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明確基礎學科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在該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人才培養效果,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困境。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互動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增加師生之間雙向交往,改變了以往單邊教學模式。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將教材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間或者是復習階段自主消化課本知識,理解教師課堂講述內容。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主體性,并沒有展示出學生的個性與特點,無法滿足強基計劃教育要求。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增加課堂互動,為學生學習知識與解決問題提供便利[1]。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互動教學,如小組合作、問題教學等等,使學生在互動學習中,真正的參與學習過程,體驗知識獲取過程,豐富自主學習經驗。這樣一來,不僅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語言構建能力,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與綜合能力培養具有很大幫助。
例如,學習《小狗包弟》內容時,采用小組互動學習方法組織教育活動,為學生營造有利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為學生文化知識學習提供交流平臺。課堂上,對學生隨機分組,前后桌四人為一組,以此保證討論學習的有效性。討論內容的確定,直接影響著課堂學習效果,若是討論內容淺顯,那么學生就無法理解文章深層次的內容,不能掌握文章主旨。因此,在討論內容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教材內容作為依據,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討論內容,輔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該文章是一篇敘述性散文,通過藝術家與小狗的故事,表達作者當時的心情。課堂上,為學生設計以下討論任務:第一,文章描述什么內容,用自己的話表達。第二,文革發展給當時人們帶來哪些影響。第三,作家為什么放棄包弟?你對他的這種行為有什么看法?如何評價、設計問題后,由小組學生討論學習,結合教材中描述的內容,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并總結發言。學生討論學習中,思維得到發散,了解不同人對同一文章的不同看法,豐富學生的思想認知,提高課堂討論學習效果。
語文教學中采用問題探究的教學方式開展課堂活動,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為學生學習過程指明方向,提高學生語文知識學習效率。該教學方法更具針對性,目標性,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語文教學中應用這一方法進行課堂活動時,需要教師重視問題的設計,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信息收集能力為目的,使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形成知識運用意識。在以往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也會采用問題教學方式組織課堂活動,但是應用的過程,比較重視問題提出,忽略了學生解答過程。當提問結束后,就會自主說出答案,或者在學生回答后直接說出正確答案[2]。正是因為此,固定學生解題思路,忽略學生的自身解題思路與能力的培養。當前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自主回答問題的空間,引導學生自由發揮,解決問題同時掌握掌握解決問題能力與技巧,以此實現語文教學的目。
例如,學習《囚綠記》內容時,教師可以就文章的題目“囚綠記”,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與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為什么用這三個字作為題目呢?是想借此表達什么情感嗎?給予學生1-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討論,分析問題。學生思考后,紛紛舉手回答問題。其中有名學生是這樣說的:因為作者總是將窗外的綠藤條放在屋里,所以給文章起了“囚綠記”的名字。另一名同學則不認同,他認為:“囚綠記”不僅是對綠色藤條的囚禁,也是對希望的囚禁,希望未來是光明的,是生機勃勃的。教師: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學生:通過文章背景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狀況十分不好,受到文革的影響,身心都出現了問題。他渴望自由,渴望新的生機。教師:你們說的都沒錯,文章題目中可以反映出對綠色藤條的囚禁,也放映出他當時的困境。通過問題探究,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
情景教學法的應用,引發學生對語文知識深入思考,可以快速導入課堂活動。語文活動中,創建情景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多媒體情景、實物情景、角色扮演等等[3]。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情景創建方法,使學生在情景下深入學習,思考文章主題,探究作者情感。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由于文章內容邏輯性較強,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容易出現理解不到位的情況。課堂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學習,感受故事中每個人物的特點與情感變化。讓學生自主閱讀,了解基礎內容,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在課堂上進行情景表演,將文本信息以情景的方式表現出來,然后探究學習,理解文章內容。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景教學、問題探究與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增加課堂活力,促使學生語文能力提升。在強基背景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語文學科作為媒介,教學手段作為載體,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為人才培養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