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麗
(重慶市彭水縣中學校 重慶彭水 409600)
高中階段是學生非常關鍵的階段,許多家長和學生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異常關注,作為高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以高效的課堂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樣化的手段來完善課堂教學,學生的思維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更少不了教師的引導,物理屬于一門理科,與生活中的聯系非常大,作為物理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物理、愿意研究物理,就要在開始階段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的精神狀態保持良好,通過多樣化的方法來吸引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接受新知識,優化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其主動參與學習。
一部分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上還需努力,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教師都認識到課堂教學分為導入環節、教學的主要環節和結束環節,但是由于教師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在教學中容易把導入環節的設置輕視,許多教師在課堂導入上不下太大的工夫,總是以簡單的幾句話帶過,直接進入正題,這種導入環節根本起不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更不會對學生的學習有多大幫助,雖然也有導入環節,但是由于作用不大,所以距離教學的要求還甚遠。導入環節不是我們應付檢查的道具,是銜接新知識與生活、舊知識之間的紐帶,是學生思維的嫁接[1]。
由于高中的課堂教學時間非常緊,加上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教學的內容多,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在每一節課中都安排了許多的內容,受到教學計劃的影響,物理教師把導入環節通常都以知識型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性,更加沒有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忽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物理教學中要通過開啟學生的思維來提高學生的物理知識運用能力,總起來說,最終教學目標應該落在能力上,只有能力提高了,學生在高考中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才能夠應對各種實際問題。物理課堂的導入環節只有將應用與理論學習相輔相成才能夠讓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但是目前過于學科性教學的偏重則不利于物理導入教學的進展。
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要注重情境的創設,許多學生對物理缺少正確的認識,把物理看成是很難學好的內容,帶著這種偏見學習成績肯定不好。筆者認為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心理都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缺少引導,教師要善于在課堂導入環節中舍得下工夫,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通過一些具體的實踐操作來引導學生,吸引學生的關注點,當學生的實踐與猜測產生分歧時,正是啟發學生思考的最佳時機,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通過提問來引起學生思考,從而順勢進入課堂教學環節[2]。比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在教學之前認真備課,做好課件。導入環節以提問學生:“同學們,怎么樣才能使靜止的文具盒運動呢?若是我們在桌面推一輛小車,松開手之后,為什么小車未能及時停下來?”。以此進行創設問題情境,因為學生們平時都知道只有用力才能使靜止的物品運動起來,撤去力之后小車還是會繼續向前行走一段時間,但是學生們卻無法真正解釋出這些物理現象的具體原因,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與探究的欲望,進而教師在開展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就能夠得到學生積極的主動回應,有利于提高物理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
在高中素質教育中,物理屬于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基礎課程。由于物理知識的教學較為抽象,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容易使得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由此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營造良好的物理教學環境,促進物理課堂教學的有序展開。例如:在教學《摩擦力》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在課堂導入環節,帶領學生做一個簡單實驗。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引導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慢慢拉動木塊,一直到木塊剛好拉動,并且請其他的同學觀察彈簧測力計上的數字變化,順勢提問學生輕拉木塊的時候,彈簧測力計上的數字沒有變化,是因為木塊沒有受到摩擦力的影響嗎?從而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也使得教學內容較為直觀易懂,便于學生扎實掌握新知識。
物理知識的教學是一個以舊知引導新知,以生活吸引學生關注的過程,物理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活動,以活動中的動手、動腦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將物理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新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例如:在教學《平拋運動》章節時,教師在課前應備課,將平拋運動中涉及到的知識點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一個總結分析,以便在導入環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先將學生已經學習過的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與運動的基本方法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一個簡要回顧,以此加強對舊物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還能夠通過有效提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融入平拋運動知識學習的氛圍之中,將溫故知識與新授知識有機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物理求知欲,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
總之,高中物理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不要放過導入環節,要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眼、耳、手等多種器官的參與來提高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