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優
(寧夏銀川閱海小學 寧夏 750011)
“互聯網+”政策自2015年由李克強總理提出后,為人民提供了更為簡便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小學數學引用“互聯網+”模式后,在實用性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地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在創新性方面教師可以構建“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重構教學目的與過程;在高效性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中的便捷軟件來了解班級情況。教師以“互聯網+”模式來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更新式的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在各行業領域應用甚廣且充分發揮著實用性的作用。教師在線下教學中所講述的內容可以通過各種平臺讓學生溫習,如微信公眾號、QQ小程序等。教師可以將課堂上所用的PPT等內容通過微信公眾號等上傳,讓學生即使在課堂上有遺漏點時也可以通過教師上傳的內容來溫故知新,補全課堂上未及時記下的知識點。教師亦可以將通知發送到師生群中,這樣即使學生忘記某些重要的通知,也可以在使用手機時有相應的提醒。另外教師將一些數學課后的優秀作業展示到師生共用的平臺后,還可以激發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攀比心”,讓學生積極完成作業。
學生存在的疑問點時,通過“互聯網+”的實用性教學模式,不再需要像傳統教學方式一樣必須與教師面對面的交談。例如學生學習方程,當學生不會解方程“2X+17=4X+5”時,學生可以通過微信視頻電話實現與傳統教學完全不同的“面對面”交流,此時教師只需要通過視頻畫面講述如何將方程“2X+17=4X+5”化簡求值,還可以給學生講述解題思路,讓學生自己去解,若有不對的地方也可以通過視頻畫面及時指出。“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已經可以讓師生擺脫時間地點的限制,讓教師隨時教,讓學生隨時學,這樣為學生提供了更方便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積極的自我的去探索知識[1]。
“互聯網+數學”的教學模式依然是教與學的結合,“互聯網+”的教學模型已經不單單可以依托教師、學生身邊的內容,還可以應用互聯網實例,以互聯網的相關技術作為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支撐與依托,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學目標、內容、過程進行了重新構建。教學目標重建是指在原先以知識技能運用構建教學目標的情況下,通過采用“互聯網+”的模式,實現教師對學生以高階思維培養為中心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重建是指將課本中的知識切塊,分為逐個知識點,以知識點帶入教學內容進而方便教師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教學過程的重建是將原有的“學生預習 教師教學 課后練習”的教學方式突破,構建以學生自我學習任務為主的預習過程,以預習難點任務解決為核心的課堂教學,以互聯網相關技術為支持的課后練習。
以上文數學方程一課為例,學生學習教師在網絡上發出的預習視頻后,在線上進行簡單的任務性的自我測驗,將 “X+1=16”這一類較為簡單的方程作為預習時自我測驗部分的任務內容,將學生測試結果以互聯網數據判別是否合格,再讓視頻教學系統再次提醒不合格的學生重新觀看視頻,進行自我檢測,以此類推。教師在課堂中將知識點拆分后,以互聯網中數據作為參考,將教學內容結構化的展現出來,為學生設置難度層級,逐漸提升方程難度。教師先講述預習時留下的任務“X+1=16”,再將方程中加入乘除法“4X=16”,最后將加減乘除混合到方程中進行講解。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針對課后作業、課后小測驗、課后實踐活動內容大多以實體紙張作為憑借,讓學生使用算數本、社會實踐表格等,此時教師可能在學生提交時不方便統計情況,“互聯網+”的應用高效的解決了這一類問題。學生在課后完成作業可以使用QQ小程序——作業,該工具可以直觀的反映作業的提交狀況,教師每次為學生作業打分,最后還可以由系統繪制學生近期作業情況的折線統計圖,直觀的反映出學生最近一段時間的聽課效率,同時教師將題目以電子版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可以有效地減少紙張的使用數量,這也為環保貢獻了一份力量。傳統教學在小測驗后教師對于成績的統計需要人為的輸入成績,讓成績在Excel表格中體現出來。若需要更為直觀的反映平均分、最高分等還需要教師自行操作,耗時長且操作復雜。若利用一些教學平臺后,教師只需要批改主觀題,分數以及排名平均分等將由教學平臺自動為教師統計,提高了教師分析成績的效率。
教師若需要了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了解情況,不再需要像傳統教學方式一樣,出題后去打印試卷再發給學生,只需要將試題上傳到平臺上并限定時間,在題型設計時要做好把控,對于各部分知識所出的題型應是不同的。繼上文數學方程來說,“4X=16”這一類方程更適合填空題,“2X+17=4X+5”這一類更適合計算題,讓學生在紙上寫清過程后上傳,教師批改主觀題后由系統自動統計答題情況。
本文以小學數學方程一課為例,簡要的論述了“互聯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踐應用時具有的實用性、創新性、高效性,讓教學模式從“預習 教學 作業”轉變為線上體系聯動的“互聯網+”模式,教師對課程教學改革,創新與眾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學習過程中既有學術性,又充滿互動的樂趣,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敢于拓展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