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新
(湖南省平江縣第二中學 湖南平江 414500)
在素質教育下,對歷史教學提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史料實證能力、時空觀念、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等品質。其中史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學生歷史解釋與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就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高中歷史教材內容比較對單一,多數是對歷史事件的直接描述,很少出現與歷史有關的素材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材料。在歷史教材知識學習下,學生容易出現抵觸心理,認為歷史課程枯燥難懂[1]。史料的運用,轉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消極態度,使學生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無形中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史料素材的運用,借此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趣味化,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歷史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并沒有過多的聯系,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不理解,無法以客觀態度學習知識,感受知識的情況。史料的運用,可以將抽象的歷史知識生活化,使學生意識到歷史知識是來源于生活,與社會發展進步息息相關的內容。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史料內容,借此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歷史素養形成。
隨著時代發展進步,史料的內容與類型越來越豐富,為歷史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教學保障。課堂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情況,選擇適合的歷史素材,輔助教師進行知識教育活動[2]。史料與教材內容結合,給予學生更加深刻的學習感受,使學生意識到要想學好歷史,需要利用一些輔助手段,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觀與學習觀。
以《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為例,這一章節內容主要是介紹了我國冶金、絲綢、陶瓷、絲織業發展情況,目的是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意識到我國古代手工業在世界上手工業發展的影響。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選擇這樣一個史料: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花,織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蹋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城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這是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詞,介紹了蠶絲變為紅線毯的過程,同時也側面說出紅線毯的功能。當展示史料后,則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對我國的絲織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意識到該手工業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形成。
課堂教學中,利用歷史材料創建學習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歷史知識學習欲望,為學生更深入的學習歷史知識,體會歷史學習意義打下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歷史素材,為學生營造視覺情景,使學生在視頻觀看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并靈活運用[3]。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獲取歷史資料的途徑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作為依據,科學選擇歷史資料,引導學生通過此學習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以《抗日戰爭》為例,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歷史事實南京大屠殺、臺兒莊戰役、八路軍第115師伏擊日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在沈陽、太原兩個特別軍事法庭審判45名日本戰犯等圖片,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日本侵略者對當時中國人民的迫害,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圖片展示后,對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著名的戰役?學生:九一八事件、盧溝橋事變……。教師:那你們知道抗日戰爭對我國國家、民族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嗎?學生1:抗日戰爭的出現,預示著人民自由平等,但是也致使我們國家多年停滯發展,無論是各方面都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教師:沒錯,我們來讀一讀教材,看看抗日戰爭都帶來哪些影響,然后講述知識,讓學生對此有全面系統的認識,促使學生民族榮辱觀與團結意識形成。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史料作為案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習,發表自己的建議,以此提升歷史課堂學習效果。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對爭議性較強的人物或者歷史事件,教師可以將次作為課堂討論的內容,讓學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學會用客觀的角度分析歷史,解決歷史問題。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例,進行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延伸教育,將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也就是《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引用課堂活動上,讓學生結合歷史背景,根據教材內容,對焚書坑儒、獨尊儒術進行全面分析,使學生在探究性形成科學的思想態度。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歷史知識理解能力。課堂活動中,合理選擇材料,創建學習情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使學生學會利用史料分析歷史知識,促使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