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春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永樂中學 四川儀隴 637662)
高中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促使學生審美能力與良好的情感體驗形成。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若想利用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需要轉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充滿好奇心與探究的欲望,為鑒賞能力培養做好鋪墊。實際教學中,采用趣味性教學方法進行課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教材描述信息的魅力,從而提升語文學習效果。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類型題材的問題,如小說、散文、詩歌、文言文。文章的題材不同,呈現出的文學審美情趣也就不同[1]。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題材他特點,選擇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形成審美意識與鑒賞能力,為后續學習發展打下基礎。
以《祝福》為例,該內容選擇小說《祝福》,重點描述了祥林嫂這一人物,引申出當時社會的封建背景。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自己對文章人物、故事情節的理解。這一內容抓喲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進行描寫的,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背景下的人物角色,根據教材內容及自己對人物個性的了解,進行表演,通過聲情并茂的方式呈現自己對文章的閱讀感受。在學生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不僅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可以可以提會到小說類文學作品蘊含的魅力,有效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文學作品。
在語文課程學習中,閱讀方法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前提,若是學生并沒有掌握閱讀方法,那么也就無法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鑒賞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在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使學生掌握鑒賞學習的方法,并在實際學習中落實。閱讀鑒賞學習方法有很多種,教師可以常用的閱讀技巧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在實踐性學習中語文能力得到提高:第一,注重朗讀學習。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大聲朗讀,學生可以了解文章描述內容,能夠為后續的鑒賞學習做好準備工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學習,了解文本信息的同時,利用文字的變化與組合感受作者的情感。其中大聲朗讀、默讀、反復朗讀都是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閱讀學習方式。第二,注重文章重點段落、語言、句子的分析。文字是作者寄托情感,表示自己情緒的主要載體。通過對文章重點信息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緒變化,能夠使學生學會通過已有信息解決相關問題,無形中提升鑒賞學習能力[2]。第三,注重寫作方法的分析。比喻、夸張、擬人、環境描述等等都是我國文學作家常用的教學手段。他們會利用不同的寫作方法烘托氛圍,將文字變得更加感人,或者賦予文字一些特別的含義,使文章的情感更加豐富。通過寫作方法功能作用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在這一角度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良好的鑒賞能力。第四,文章意境分析方法傳授。文章意境分析,是學生鑒賞能力形成的關鍵。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章意境分析方法告訴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掌握鑒賞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以《雨巷》為例,進行這一文學作品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借此了解詩歌描述的內容。當學生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就詩歌內容分析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描述了雨中的巷子,自己的閱讀感受是怎樣的?經過學生的討論學習后,認為該文章主要采用環境描述的方法,展示冰冷的雨和寂靜的巷子。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進行分析,思考作者通過這樣的意境想要表達自己什么情感,借此分析文章主旨情感。通過對文章整體的分析,提升學生鑒賞能力,使學生掌握詩歌的寫作特點,并學會賞析詩歌。
語文課程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探究課本知識,形成良好的鑒賞能力。問題驅動教學方法的運用,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思考意識與解決問題意識[3]。通過日常的實踐應用,培養學生鑒賞學習意識,促使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形成。
以《荷塘月色》為例,該文章的意境非常美,展示出作者熱愛自然的情感。課堂教學中,可以就文章的寫作方法與意境設計問題:如,文章采用哪些寫作手法,其作用如何,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利用文字構建意境的?作者想要通過文章中美麗的景色表達什么?告訴讀者什么?確定問題后,將文章寫作背景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多種角度思考問題,感受文章主旨,形成知識結構。通過問題探究學習方法的應用,提升語文知識學習效果,使學生形成鑒賞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閱讀方法傳授、學生審美意識培養與問題驅動的方式,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當學生鑒賞能力得到提升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感受會更加深刻,陶冶學生的情操,促使學生語文素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