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第一中學 湖南婁底 417700)
歷史核心素養包含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內容。課堂教學中,需要以教材知識為基礎,結合歷史學科素養內容,進行針對行教育,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適應自身發展的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收集與教材有關的材料,借用此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歷史教材內容比較固化,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不理解、厭煩的學習情緒。史料的運用,能夠解決學生消極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意識到歷史資料在歷史知識學習中應用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學會利用史料解決問題,以此提升教學質量[1]。史料的類型非常豐富,包含圖像、文字、建筑等內容。歷史課堂中,靈活運用歷史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歷史知識,并在實際問題中應用,以此提高歷史教學水平,促使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提升。
例如,學習《抗日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選擇一些發生在抗日時期留下的圖片信息,如,日軍攻占南京(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紅軍長征等等歷史圖片,將此通過多媒體分享給學生,并對學生問道: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們成功,取得民族自由的?然后讓學生就圖片內容進行分析,說出自己對抗日戰爭勝利、成功意義的研究,使學生意識到民族團結與國家團結才是戰爭一切困難的動力,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愛國之情。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史料培養學生辯證史料虛偽的能力,讓學生意識到什么同樣的史料是有研究意義的,什么樣的材料不能被稱為史料,不能用于研究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的史料辨識能力得到提升,對歷史問題理解也更加透徹,促使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形成。
愛國教育是歷史教學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歷史品質與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或者內容進行學科素養教育,使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感,意識到國家在個人、民族發展中的意義。高中歷史教材中擁有很多學生了解的歷史事件,如鴉片戰爭、新航路開辟、解放戰爭等等[2]。培養學生愛國情感時,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歷史教學行為,增加學生情感體驗,提升學生歷史學習情況, 并養成愛國情感。這樣一來,不經夯實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可以促使學生歷史素養形成,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
以《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為例,很多學生對這一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對于歷史事件發生的意義與價值并沒有更加深入具體的認識,在學習中雖然會出現民族責任意識,但是無法真正理解這一事件對當時中國帶來的消極影響。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再現,讓學生分別扮演八個國家的人,根據教材描述的內容,將侵華事件還原,在實踐中感受到外國侵略者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形成民族責任感與愛國意識。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真正的走進教材描述內容,感受到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形成愛國情感素質。
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可以促使學生歷史價值觀與學科素養形成。課堂教育活動中,加強對歷史教材內容的研究,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制定教學計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以史為鑒的意識,學會用歷史角度思考問題,形成爭取的價值觀[3]。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意識到歷史事件在國家發展中的意義,并學會用歷史知識解決時代性問題,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
進行“抗日戰爭”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就時事政治“釣魚島”事件進行教育,讓學生在歷史的角度,運用歷史思維思考“釣魚島事件”對國家、民族發展的意義。課堂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雖然兩件事情發生的時間、背景不同,但是問題的本質是相似的。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兩件歷史事件進行思考“是什么元素推動國家政治、社會、民族發展的?若想實現偉大民族復興夢,我們應該做出哪些努力呢?”然后讓學生結合生生活經驗與歷史學習經驗進行討論,分析,在此過程中形成時空觀念,意識到學習歷史課程的真正意義。通過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使學生學會以客觀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歷史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形成。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應加強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從多個角度、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學科素養,促使學生歷史素質形成。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科素養培養符合現代教育需求,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學習歷史知識,掌握技能與技巧。課堂活動中,加強歷史材料的運用,使學生學會利用資料解決問題,形成實證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時空觀念,促使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為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變化,養成好的學習情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