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華
(四川省德陽中學校 四川 618000)
以往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而學生則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一些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然而在實際運用中還是有較多的問題存在,教師并未有效的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導致課堂教學停留在表面上。當前教師要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在自己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初中數學就是要引導學生思考以及研究問題,促進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和數學教學的情況相符,能夠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觀,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當前知識在不斷的更新,這就要求人們從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滿足時代發展要求。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該教學方法,可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基于民主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進而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知識,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1]。學生基于自主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溝通及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相互幫助實現共同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他們也可以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練習題,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為學生的查缺補漏提供依據,體現出他們的主體性。該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師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研究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提升他們的探索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這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也具有積極影響,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以往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學形式單一,長期如此,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限制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利。所以,教師就要改變現狀,認真的組織教學形式以及內容,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在學習中發揮自身能力,鍛煉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自學能力。比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時,教師就可以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前要提前給學生錄制教學視頻,讓學生自己學習,初步了解全等三角形概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再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預習成果,提出學習中的難題,共同討論解決,對于學生普遍有問題的地方,教師再統一具體的講解。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討論中可以發散思維,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基礎知識水平等方面都不同,要想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實施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重視他們的個性發展。通過發揚他們的個性,能夠讓學生有效的利用自己的優勢,加強學生的積極因素,促進其進一步發展。
教材中包含多個結構框架,一些學生可能只擅長其中一部分內容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揚長避短的方式教學,讓他們在學習中可以全面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信心,有目的性的查缺補漏。比如,有的學生在有理數的計算上存在不足,然而對于長方形和三角形方面的知識則較為擅長,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多提問這些學生,多表揚學生,鼓勵他們積極的學習其他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確自己的長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升他們的成績。
以往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師生互動不足的問題,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受到了消極的影響,要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注重師生協作,促進教與學的發展。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較強,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都會碰到很多的問題和難題,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設計教學任務,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學習到知識。為了促進師生協作學習,教師需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平等的和學生相處,將共同的學習目標作為任務,讓教師和學生實現共同的發展[2]。比如,在學習“平移”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生活中的現象,比如,拉窗簾、推拉抽屜、電梯上下運行等,讓他們思考它們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會說出沿直線運動,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平移概念,之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平移的例子,讓學生在教學中演示平移運動的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生通過參與討論和實踐,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參與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的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如,探索能力、學習能力、自學能力等,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發揮出參與式教學法的作用,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