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貢獻
(湖南省婁底市雙峰一中 湖南婁底 417700)
物理課程中,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的平臺,促使學生物理能力形成。教學活動中,需要對教學方法創新,選擇適合的探究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本文就物理教學中探究學習方法的應用進行分析。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載體。實際教育中,加強對教材內容研讀,結合教材知識,科學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探究教材內容,從多個方面研究物理知識,思考物理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借此提高物理學習效果[1]。課堂探究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能夠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制定學習計劃與方案,并在后續學習中落實,以此提高學習有效性。
以《圓周運動》為例,進行該知識點進行教育工作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作為課堂探究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圍繞此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圓周運動。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三個問題:第一,什么是圓周運動、線速度、角速度與周期。第二,如何看待線速度、角速度、周期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三,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勻速圓周運動就是變速運動?確定探究學習內容后,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利用課本知識及以往學習經驗,正確認識圓周運動。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出曲線運動、平拋運動,讓學生對三個不同運動方式進行對比,加深印象。在學生對比學習過程中,深化對圓周運動本質的認識,提高課堂學習有效性。
合作學習方法在課堂教育中應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學習效果。運用該方法進行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物理學習基礎與能力,科學分組,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探究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2]。合作學習方法在課堂活動中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小組學生合作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與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與感受,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養成物理學習能力。對學生分組時,保證各個小組成員人數、能力的均衡,以此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
以《重力勢能》為例,根據以往經驗發現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是學生學習中難點,很多學生對此內容學習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作為合作探究內容,引導學生就教材中重力勢能基本概念、定義公式等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功與勢能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該知識,突破重難點內容。由于小組學生前期學習基礎不同,在這一知識點內容學習中會展示出不同的學習基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一問題暢所欲言,讓學生說出對該知識的看法,并在互動中表達自己想法,以此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
實驗是物理教育中一部分,也是探究學習的重要素材。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實踐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以往實驗學習經驗,在課堂上操作實驗,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對知識理解更加深刻,促使學生物理素養形成。每個學生動手能力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實驗內容選擇實驗探究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實驗學習活動。通過實驗學習,將物理知識簡單化,促使學生物理實驗能力形成,為學生創新意識與探究意識形成打下基礎。
以《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實驗為例,前幾堂課中學生已經學習過“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這一內容,掌握大點計時器的操作方法。教學活動中,將該實驗作為探究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利用打點計時器測量物體運動速度,思考時間與物體運動速度之間的關聯。由于實驗簡單,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操作實驗,將實驗器材打點計時器、小車、低壓交流電源、導線、紙帶、帶滑輪的長木板、勾碼等準備好,然后將實驗步驟與方法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使學生對此有初步的認識。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了解后,則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實驗過程進行實驗總結,說出對速度與時間變化之間的關系。
所謂的習題探究,就是為學生設計針對性的物理問題,讓學生利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探究中掌握技能與技巧[3]。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水平,設計個性化例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操作,使學生掌握學習技能。
以物理中追及問題為例:甲乙輛車在同一條平直公路上行駛,甲車以10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經過A站是關閉油門以a1=4m/s2的加速度做勻減速運動,2s后與乙車與甲車同方向以a2=1m/s2的加速度從同一車站A出發,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問乙車出發后多長時間后追上甲車?
利用這一問題探究方法,引導學生總結此類問題的解題經驗,不斷的充實自身知識結構,提高探究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為了解決高中物理教師教學難的問題,探究性教學方法的運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促使學生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提升。通過課堂探究、合作探究、實驗探究及習題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物理思維,促使學生綜合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