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 李成仁 魏嘉麗 張佳敏 梁家源
摘要:大觀濕地是廣州市城市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由于城市濕地周圍房地產的興起,居民在公園活動頻率提高,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擬對廣州大觀濕地現狀進行介紹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保護措施。
關鍵詞:大觀濕地:生物多樣性
1大觀濕地概況
大觀濕地(N 23°17;E 113°42)位于廣州市天河智慧城,地處火爐山森林公園以東,天麓南路、新塘公墓中華墓園以西,21號地鐵線與科學大道之間,占地總面積約46.8hm2,水域面積20hm2,隸屬于廣州市天河區。2010年左右大觀濕地公園出現雜草叢生、淤泥黑水交加的臭水溝,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進入,國家對生態環境治理的要求,民眾對美好環境的向往,2013年廣州市大力響應國家生態文明的號召,在9月開始對大觀濕地進行生態系統修復。在濕地公園采用海綿城市理念設計,結合濕地本身的自然條件,根據水文、地勢、植物群落進行凈化水質、土壤,回補地下水,修復動物棲息地,進行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進行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項目已經竣工6年,現對其生態系統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為今后濕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2調查內容與分析
2.1調查內容
2019年3月~2019年10月期間,對廣州大觀濕地進行本地生態調查,對生態系統結構、植被類型進行調查和分析。
2.2調查方法
植被調查,參考《植物群落實驗手冊》(王伯蓀,1996),沿著濕地公園從地勢最高處到地勢最低處設置樣方,共設置14個10m×10m的大樣方,共計1400m2。總共7組學生跟進,每組負責2個大樣方,記錄樣方中各種植被的蓋度。
3結果與分析
3.1生態系統多樣性
3.1.1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大觀濕地的重要角色,是該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植物主要分布面積為10hm2,主要分布于7個“水泡”周圍,每2個“水泡”溪流部位也有大量的水生植物,以再力花、燈芯草為主,約有2hm2,群落組成比較簡單,整體長勢良好,葉片、主干整齊,平均高度約1m,沼澤地邊緣有其他的水生植物,主要有平車前、梭魚草ededa cordata)、馬纓丹、美人蕉、風車草、水蔥、水鬼蕉、菖蒲、蒲葵、棕竹、微齒眼子菜、烏毛蕨12種水生類植物,7個“水泡”的沼澤地被這些植物長滿。
3.1.2環“水泡”陸岸植被。7個“水泡”陸岸分布著大量人工種植植物,大約4km的沿岸幾乎被芭蕉、朱纓花、胡枝子、蘆竹、狼尾草、艷山姜、翠蘆莉、灰莉、蔥蓮、一把傘南星、芋等12種植物。局部分布有入侵植物羊蹄甲、含羞草、粉單竹、鉆葉紫菀、天胡荽、美洲蟛蜞菊等8種,陸地上種植了大型喬木,有美麗異木棉大約40株,芒果樹約60株,枇杷2株;高山榕20株,垂葉榕約120株,水杉,約400株;落羽杉,約400株;齒杉約500株,大花五椏果2株等,這些喬木區域是鳥類的棲息繁殖地。
3.1.3沼澤沿岸。2個“水泡”之間零星有沼澤,面積約400m2,雨季后這里可以變成沼澤,有小塊積水區,發現有福壽螺等一些浮游動物,是鳥類覓食休息的地方。
3.1.4蘆葦叢濕地。近岸邊緣,有蘆葦草叢、面積約為500m2,長勢良好,高度平均可以達到2m,是廣州大觀濕地的特色景色。
3.2生物多樣性
3.2.1濕地植物多樣性。廣州大觀濕地共有植物38科66屬69種,以禾木科最豐富,有9種,豆科也較多,有7種;千屈菜科、???、棕櫚科、天南星科都有4種,還有莎草科、石蒜科、無患子科、鳶尾科、無患子科、莧科、鐵角蕨科等植物。
3.2.2鄉土植物多樣性。廣州濕地公園有蘆葦、含羞草、馬纓丹等。
3.2.3入侵種。入侵分布面積大、危害性較強的有蟛蜞菊、鉆葉紫菀,大約占地20m2,由于廣州濕地公園平時維護比較頻繁,所以入侵的范圍在控制范圍內。
4保護措施及對策
經過對廣州濕地公園的生態系統現狀調查及分析,建議之后可以采取如下策略。①對濕地7個“水泡”的水質進行定期檢測,最上游“水泡”的水質情況尤為重要,直接影響下游“水泡”水質情況。②增加生物多樣性,廣州濕地公園是“海綿城市”的示范公園,也是廣州市民的一個“肺”,保持生態環境良好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園區可以設置公益標牌,讓市民們都變成維護生態環境的一員,建成一個可持續生態文明的濕地公園。
(收稿:2019—10—22)